編輯搜圖
▲天險臘子口
位于甘肅南部迭部縣城以東120公里、地處白龍江北岸的臘子口,是紅一方面軍長征入陜甘根據地的最后一道險關。這條南北走向300米的峽谷隘口,平均寬度僅有8米,東西兩面的懸崖絕壁卻高達500多米。就在這峽口處的兩面峭壁之間,僅有1座以兩根梁木架成的木橋,勉強連接東西兩面的山路。
1935年9月中旬,剛剛經歷了爬雪山、過草地的紅一方面軍到達這里,前進的路線已別無選擇,只有強行突破臘子口,才能打開唯一的北上通道。可就在10天前,國民黨軍第3軍新編第14師師長魯大昌就已從各地調集兵力,進駐臘子口要隘,其第2旅5團3營駐守橋頭陣地,第2旅6團進駐臘子口外圍的康多等地擔任前哨,構筑起一道外圍防線。
編輯搜圖
▲紅軍發動夜襲
紅軍逼近后,魯大昌又急忙調動第1旅旅長梁應奎,命其親率該旅1團前往增防,配備到臘子口橋頭東側陣地,以4 挺重機槍排列在橋頭堡內,構成交叉火力網,嚴密封鎖橋頭地帶,阻擊紅軍的進攻道路。原駐守橋頭的第5團第3營,則被配置在臘子口內的三角形谷地,沿山腳固守工事,并隨時準備增援橋頭陣地。此外,梁應奎親率旅部及預備隊駐扎在離臘子口不遠的一處村寨,擔任全盤指揮。
9月16日,紅軍兵臨臘子口,擔任前鋒的就是曾經飛奪瀘定橋的紅1師4團,其雖然剛剛在茫茫草地中經過了7晝夜的艱苦行軍,但依然士氣高昂,一路翻山越嶺,冒雨行軍,不顧疲勞連續作戰,將駐扎外圍刀扎、黑多兩地的敵第6團第1、3兩營擊潰;消息傳來,駐守康多的團部和第2營立即南撤,經臘子口逃回了原駐地,混亂之中該團團長朱顯榮也失蹤了。
編輯搜圖
▲攻上臘子口
外圍之戰雖然順利,但隨后對臘子口的攻堅戰打得卻著實艱難。紅4團2營擔任正面強攻,趁著夜色連續對防守臘子口的敵人發動多次猛攻,但狡猾的敵人占據著地利優勢,還有堅固的工事依托。當紅軍射擊的時候,躲在工事里不還手,但紅軍火力一停,開始向橋頭沖擊時,守軍就立即居高臨下不停地甩手榴彈,攻擊不停止,手榴彈就不停歇。
“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一個個在地上亂轉,炸裂的木柄、彈片和未炸開的手榴彈,在橋頭五十公尺以內的地面上鋪了一層,有的地方已經堆了起來。這樣激戰到半夜,連續沖鋒十幾次,均未奏效。”在此情況下,紅四團決定停止強攻,改組成精干的突擊隊,全部身掛手榴彈、腰別大刀,分兩路攀援絕壁,偷偷潛至敵人工事上方,發現敵人的堡壘雖然堅固,但畢竟是臨時構筑的,頂蓋都沒有;突擊隊員們趁機瞅準敵人的各個堡壘上方,集中投擲手榴彈,炸得敵人紛紛潰散……
編輯搜圖
▲到達陜北的紅軍
17日拂曉,紅四團正面強攻和迂回部隊同時發起攻擊,一舉攻克臘子口并殲滅了敵守軍。國民黨殘部撤向第二隘口,企圖利用天然屏障繼續阻擊,紅四團乘勝追擊,一舉擊潰敵縱深守軍,取得了臘子口之戰的勝利。18日,紅軍乘勝占領了東北方向數十里的哈達鋪。22日,紅一方面軍在哈達鋪改編為紅軍陜甘支隊。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