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又名白
蘑菇,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雙孢菇培養料床覆土15天左右,有2/3菌絲長出土表,即可進行噴水催菇,進入出菇管理階段,此期要注意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一、菌絲徒長(冒菌絲)
癥狀表現為菌絲布滿土表不能及時倒伏。發病原因:菌種培養溫度過高(22℃以上);菇棚通氣不良,空氣濕度大;菌種氣生菌絲長得過旺;培養料腐熟過度,速效養分多。防治方法:挑選那種半基內半氣生型的菌絲來接種;防止培養基過濕,分解速度過快,控制溫度與水分含量,避免過度腐熟;降低菌種培養室溫度,保持在22℃左右;及時用刀劃破徒長菌絲的菌皮,加大通風,降低空氣相對濕度,噴重水,促菌絲及時出菇。
二、菌絲結塊
癥狀表現為培養料面或土層上出現一塊塊短而濃密的菌絲塊。發病原因:主要由于菇棚溫度高、培養料腐熟過度、覆土偏晚、通風不良造成空氣相對濕度較大等幾種情況綜合引起。若氣生菌絲長得過旺也可引起菌絲結塊。防治方法:合理噴水,掌握好空氣相對濕度,并摘去菌塊,不久即會形成籽實體。
三、死菇
發病原因:主要是冬季菇棚氣溫偏低,每天有12個小時菇棚內氣溫在10℃以下時極易發生死菇;有時菇棚濕度過大,覆土后噴水量偏高;白天夜間溫差過大,長期超過10℃以上也易死菇;另外,出菇過密,采菇時不慎松動周圍菌絲,影響旁邊小菇吸收營養,造成部分小菇死亡;結菇部位過高,有病蟲害或藥害等均易造成死菇。防治方法:安排好生產季節,加強菇棚保溫措施;加強通風、防止結菇部位過高;防治病蟲和雜菌,正確使用農藥,注意不要用對
食用菌品種產生有害反應的農藥。
四、薄皮病
此病的癥狀表現為菌蓋薄、菌柄細、早開傘。發病原因:溫度過高;出菇過密;通風不良;濕度過大。防治方法:通風降溫,減少噴水,降低空氣相對濕度。
五、硬開傘病
發病原因:氣溫變化過大,溫差超過10℃以上時易誘發此病。防治方法:注意秋季保溫防寒,并注意保持空氣相對濕度。
六、紅根或綠根病
此病癥狀是菇腳發紅或發綠,菌蓋顏色正常。發病原因:出菇前噴水過多,噴施葡萄糖過多;培養料偏酸;通風不良等都可發病。防治方法:應加強通風,避開在高溫時噴水,噴水與噴糖液時,根據空氣相對濕度和培養料、菇的干濕情況,盡量掌握在籽實體生長最適宜的范圍內,出菇期土層含水量不宜過高。采菇前停止噴水,并適當通風。
七、水銹病
此病癥狀主要是籽實體上有銹色斑點,甚至斑點連片。發病原因:籽實體出土后,床面噴水后沒有及時通風,籽實體上水滴未及時蒸發。防治方法:噴水后及時適當通風。
八、平頂、凹心菇
此病主要癥狀是菌蓋平或者凹心。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培養料內覆土層含水量不足或空氣相對濕度偏低,會出現平頂、凹心或表面有鱗片。防治方法:及時補充水分,出菇期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
九、畸形菇
此病癥狀主要是菌蓋高低不平,菌蓋不圓整,菌柄長,菌蓋小。發病原因:覆土粗土粒直徑過大,硬度過強;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高于0.3%)。防治方法:覆土土粒不要太大;加強通風換氣,取暖爐子要放在室外,采用火道送暖,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十、地雷菇
此病癥狀主要是菌蓋頂上粘有泥土,也叫頂泥菇。發病原因:培養基過濕,培養基內混有泥土;噴水時,菇棚溫度過低,結菇過早;通風過多,覆細土過遲。防治方法:培養料不要過濕,培養料內不要混進泥土;調水后,減少通風,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左右;在粗土層尚未形成小菇蕾時蓋細土,防止過早結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