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居家社區養老是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和依托,也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養老模式。本節的四個案例都因地制宜創建了各具特色的居家社區養老模式,效果良好,其共同經驗就是以一個功能豐富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為基地,整合社區資源,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實現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服務。北京市西城區儆堂集養老服務(北京)有限公司通過打造居家服務、社區養老駐站、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的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實現了各種服務資源的有機整合,滿足了老年人養老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四川省瀘州市“小螞蟻”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一碗湯距離”的工作思路為指引,注重信息化、專業化、標準化建設,狠抓服務質量,實現了連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重慶市巴南區花溪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著力打造日間照料、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實現了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的優勢互補,惠及了周邊老年人;五家渠市軍墾路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通過公建民營方式管理運營,以“老年人幸福驛站”為依托、以“銀齡小飯桌工程”為基礎、以“長期照護托老站”為支撐、以“智慧養老”信息化為引領提供多種養老服務,提高了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實現了日間照料中心的自我“造血”。
居家社區養老項目(案例36)
儆堂集養老服務(北京)有限公司構建
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
打造小規模多機能的養老服務模式
基本情況
北京市西城區儆堂集養老服務(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儆堂集公司)積極嘗試將各環節資源整合,秉承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載體的宗旨,為項目周邊老年人提供多重新型養老服務,建立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打造小規模多機能的養老服務模式。儆堂集公司現已成功運營儆堂集西城金融街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儆堂集豐臺新村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儆堂集新街口街道西里二區高井養老服務驛站、儆堂集西城牛街西里二區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儆堂集金融街街道豐匯園養老驛站等多個為老服務項目。
主要做法
儆堂集公司嘗試將照料中心附近的養老驛站相結合,建立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是指將居家服務、社區養老驛站、街道養老照料中心、街道政府、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以及醫院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資源服務整合體,讓老年人身體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找到相應的、最適合自己的機構為自己服務。
儆堂集公司根據老年人恢復狀態改變相應的護理級別,在已有養老模式內流動(居家、社區養老驛站、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驛站本身定位為短期照護,通過康復恢復后老人護理級別降低,可通過居家上門或家人護理得到很好照顧時便可回歸家庭。機構養老以恢復老人的身體機能、最終能夠回歸家庭為目的提供照護服務,在老人護理級別降低、身體康復或狀態轉好時逆向回到社區甚至家庭。儆堂集公司通過全盤考慮,科學評定,流程化管理,以機構為核心整合社區及居家養老資源,形成便民養老服務體系,輻射街道養老需求人群。
1、對居家養老人群的服務
(1)居家上門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通過養老驛站的輻射功能,與所在街道社區一起努力讓更多的老年人認知、認可驛站以及驛站的服務項目。日常生活中遇到相應困難時電話邀約服務,驛站工作人員會上門為其提供養老服務。儆堂集通過西城區中重度失能補助制度(居家補助),每月完成居家上門養老服務1500次左右。
(2)居家上門巡視孤寡失獨老人工作:通過養老驛站輻射功能與街道各社區合作,對所在轄區內的高齡、獨居、孤寡、失獨老人每家每戶進行定期巡視,巡視服務要以老人自愿、子女支持為前提,通過簽訂委托書的形式加以明確。巡視員上門會對老人的健康狀況、衛生環境、居住環境、煤水電使用安全、精神狀態5個方面共25小項內容進行評估,及時向街道、各社區匯報本轄區老年人的需求、困難,以便成為政府與轄區老年人做好溝通的橋梁。目前儆堂集為兩個街道提供巡視服務,服務人數為150人左右。
(3)適老化改造、輔助器具的推行:改造主要包括室內設施的各種無障礙處理,比如考慮到老人運動功能退化、行動不便,需要對室內各部分之間的高差進行處理,并采用相應的防滑措施和輔助器械,如扶手等;考慮到老人手握力較差,對扭轉、握持有一定困難,故各種設施的開關和把手要使用方便,容易操作;考慮到老年人容易突發疾病或意外跌倒,故將衛生間門改為推拉式,從而實現室內的雙向疏散,避免出現“一門關死、無法救助”的情況等。通過對老年人家庭環境、設備、設施的改造,緩解老年人因生理機能變化導致的生活不適,增強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科學性,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自理能力,延長居家獨立生活時間,同時兼顧改造后的居家環境美觀,提升居家生活品質。
2、對社區養老人群的服務
(1)養老服務驛站:牛街西里二區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筑面積630平方米,整體定位為日間托管及居家服務兩大功能相結合,是集日間生活照料、康復護理、休閑娛樂、精神慰藉、喘息式服務、居家服務和房屋適老化設計改造于一體的綜合型為老服務中心,作為社區居家上門服務輻射點向居家養老人群提供需求服務。
(2)中心整體按照生活、娛樂、交流、保健理念設計,將平面分為六大區域:短期護理區、娛樂區、保健區、洗浴衛生區、綜合服務區和管理辦公區。短期護理區設有16張床位,可接待家人外出或術后康復等緊急無人照料的老人日間或短期居住,緩解家庭及社會壓力。娛樂區滿足活躍老人的日常活動、娛樂、用餐需求。保健區針對老人機能退化提供專業援助及支持,延緩并解決衰老帶來的系列身心問題。洗浴衛生區通過人性化設計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務。綜合服務區運用遠程通信、電子監護等科技手段,實現地區老年人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
(3)以延緩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為主要目標,增設生活照料、陪伴護理、心理支持、社會交流、集中活動等服務,還提供代辦代購、器具租賃等個性化服務。
(4)為社區中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咨詢,打消他們的顧慮,提供老年人最為適合的養老機構。同時接收通過入住養老機構康復順利、恢復社區生活的老年人。養老驛站作為一個養老平臺、樞紐,將社區與照料中心的老年人緊密結合在一起。
3、對機構養老人群的服務
金融街養老照料中心:項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銅光胡同1號,交通便利,由金融街街道投資興建,儆堂集進行全面托管運營。項目建筑面積3072平方米,分為普通型公寓區、護理型公寓區和醫療服務區三部分,擁有綜合餐廳、文化活動中心、康復中心、心理咨詢室等配套設施,滿足老人吃、住、娛、醫、養、護的全方位需求。公寓共可提供床位102張,700平方米全科醫療服務區兼顧門診急診、健康體檢、康復療養等綜合醫療功能。999急救站點的入駐,實現了“嵌入式”醫養結合。
經驗效果
西城區儆堂集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運轉良好,服務網點金融街老齡公寓以基本養老保障對象為優先保障,總床位數102張,目前長期居住老人86位,年齡多為70歲以上,平均年齡84歲,90歲以上的老人有23位,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居多。同時,以機構為中心,輻射周邊有養老需求的老人。目前已經為30戶老人提供上門助潔、助醫、助浴、送餐等服務。為了解決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難,公司還為老人提供福祉用具的租賃服務,提供電動護理床、輪椅、拐杖、尿墊等。儆堂集公司運營的牛街西里二區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也作為金融街養老照料中心的服務補充,為周邊社區居家老人每月提供助餐服務600余次,為空巢、獨居老人提供居家巡視服務100余次,文化娛樂課程84次,以及居家上門服務1500余次,受益老人500人左右。雖然驛站只有630平方米,卻解決了居家老人的生活困難,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了三層養老服務循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