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疊加城市發展轉型是貫穿21世紀首都北京的基本市情。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眼于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十四五”時期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機制,重點安排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項目,優先保障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優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建立困境老年人救助數據庫,精準實施臨時救助。繼續落實老年人家庭住房保障優先待遇,加快實現老年人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公園、景區、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等單位不斷完善服務規范、改進服務措施,持續做好老年人優待工作。
規劃明確,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積極穩妥推進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適時在全市推行符合市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失能評估、護理需求認定和護理服務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開展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行動計劃工程,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探索將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補充,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
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規劃提到,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整合利用,推進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統籌轄區內養老服務機構、養老照料中心、敬老院、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養老家庭照護床位,重點推進就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應建未建空白區域街道(鄉鎮)就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解決養老服務設施配置不足問題。有序推進設施嚴重老化、存在安全隱患的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敬老院)設施改造提升。鼓勵連鎖化大型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到2025年,全市將建成并運營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8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不少于1200個。
按照規劃,北京市將進一步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探索“以院統站帶點”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全面推進以鄉鎮綜合性養老機構為重心、以農村幸福晚年驛站為平臺、以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為網點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促進農村養老服務提質升級。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力度,盤活農村閑置資產用于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全面實施鄉鎮敬老院設施改造提升計劃。支持社會資本在農村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推進農村幸福晚年驛站建設。培育農村老年協會,強化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制定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建設規范,加大對提供服務人員的支持力度,建成鄰里互助點不少于1000個。
以維護老年人健康權益為中心,以滿足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公平可及、綜合連續、覆蓋城鄉、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增加醫養結合服務供給,統籌養老與醫療服務資源,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積極引導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等各類服務主體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機構等。通過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定等方式,鼓勵大中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鼓勵執業醫師(含中醫醫師)依法依規到養老機構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此外,進一步提升居家以及社區(村)醫養結合服務能力,通過信息聯通、設施共享、人員對接等手段,整合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區域養老、醫療資源,將巡視探訪、上門巡診等居家醫養服務有效銜接。推進面向醫養結合機構的遠程協同服務能力建設。簡化醫養結合機構審批登記。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并按規定享受稅費、投融資、用地等有關優惠政策。養老機構和協議合作的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開通雙向轉介綠色通道。所有養老機構實現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引導老年人樹立終身發展理念,營造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社會氛圍。
規劃明確,要積極引導老年人參加基層社會治理與社會公益活動。推動社工和志愿服務規范化、常態化、專業化發展。培育和發展基層老年人協會,推進老年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開展“銀齡行動”,鼓勵低齡老年人參與為老、助殘等領域的生活服務、健康服務、精神慰藉和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建立為老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制度,完善志愿服務激勵回饋體系。2025年,老年志愿者注冊人數達到老年人口總數的30%。
同時,進一步完善覆蓋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培育100個市級老年學習示范校(點)及一大批區級老年學習示范校(點)。完善“互聯網+老年教育”服務模式。探索“醫、養、文、體、教”等場所與老年人學習場所共建共享模式。組建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務團隊和老年學習共同體,各街道(鄉鎮)至少組建一支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務團隊,每個村委會、居委會培育3至5個老年學習共同體,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40%左右。
來源: 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