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培養師生關系,演繹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還能使學生感到朋友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去。
以言傳身教,體現情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示范作用。走進教室,教師應有一種責任感和神圣感,發自內心地自覺遵循職業道德規范,一絲不茍地教讀每一個音節,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耐心細致地解答每一個疑難問題;自始自終熱情飽滿,從而不知不覺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鼓舞著每一個學生。
以尊重和理解,溝通情感。溝通和交流是維持師生情感的一條重要紐帶。這里的“溝通和交流”,不只是言語的對話,它強調的是 雙方“敞開”與“接納”,是一種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精神互通,共同去創造意義的活動。坦誠的真摯情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所以就有了吸引力、影響力。
以無私的愛心,表露情感。對于學生,教師不應以教育者或長輩自居,而應將友愛之情施于他們。這樣,他們就會敞開心扉,消除師生彼此對立情緒及情感障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能夠在班級中形成一股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二、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詮釋情感教育
中學英語教材中的許多語言材料,反映了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蘊含著作者的好惡情感和意圖。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識地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把教材中傳遞出的情感和學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英語的同時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深入教學內容中的情感。這一環節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演員看劇本的過程。只有自己體驗深刻,才能表演細致入微。情感教學中的備課與傳統教學中的備課是完全不同,后者注重備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內容的課,而前者既要備體驗性、表情性內容的課。在備情感性因素方面的課中,牢記一個要點:要使自己必須首先被這種情感打動、感染。
用言語來表達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教師上課時應充滿激情,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多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
用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缺乏的便是一種交際環境,這便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課堂盡量多地使用英語,這可在課堂上形成英語氛圍,以有助于語感的培養。耳濡目染,循序漸進,學生必會掌握這些語言。這樣便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激發情感教育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標新立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行情景教學。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如實物、圖片、錄像、幻燈、模型、簡筆畫等,為學生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將枯燥的、抽象的內容寓于一個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語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以增加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
使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組織小組討論、二人操練、多人表演、猜謎、唱歌等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而且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學生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注重學生“學”的過程轉變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向學生能力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轉變。例如:在學生學有關pollution(污染)的課文時,可讓學生寫調查報告匯報“污染”的來源和造成的實際影響。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或以合作形式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