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元曲常識簡述
什么是元曲
    說到元曲,我們馬上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唐詩和宋詞的界定非常明確,唐詩有古體,有近體,但都是詩。宋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但都是詞。元曲就不一樣了。廣義地講,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雜劇和散曲。狹義地講,它指的是雜劇。比如臧晉叔的《元曲選》和隋樹森的《元曲選外編》,所選的是雜劇。而我們平常所說的,與唐詩、宋詞并稱為“一代之文學”的,一般是指散曲。
    雜劇和散曲,有非常密切的聯系。
    戲曲和散曲的區別,在于戲劇所說的唱、念、做、打。如果去掉科、白,剩下的唱腔部分就和曲沒有多大區別了,就像現在我們在許多晚會看到戲劇演員西裝革履或長裙曳地清唱某一戲劇唱段一樣。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在“樂府”的“格例”中所舉的小令,有些出于“散套”,有些就出于雜劇。但是,雜劇和散曲畢竟屬于完全不同的兩個藝術門類——一是戲劇,一是歌曲,或者說是廣義的詩。我們在這里所要介紹的“元曲”,是指元代的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而不包括雜劇。

散曲的產生
    當詩和詞都已經走向衰亡的時候,民間的“俚曲”和派生出來的包括唱詞在內的藝術形式,比如諸宮調、鼓子詞等。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藝術體裁——散曲。散曲中的許多曲牌,如《貨郎兒》《蔓青菜》《豆葉黃》《十棒鼓》《村里迓古》《鮑老兒》《山石榴》等,一望而知是出于民間的。
    宋、元時期,戲劇和散曲都已經得到高度發展。在北方,是雜劇和北曲;在南方,則是南戲和南曲。元代前期,雜劇和北曲居于統治地位,南戲在元代后期發展迅速,但元代散曲卻一直以北曲為主,南曲的地位一直不高。

散曲的結構
    散曲是元代新興的一種詩歌形式,它既是來自民間的俚歌俗曲,又與詞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詞和散曲有許多牌名完全相同,而且格律形式也基本一樣。如《醉花陰》《喜遷鶯》《賀圣朝》《菩薩蠻》《念奴嬌》《八聲甘州》《憶王孫》《滿庭芳》《賀新郎》《減字木蘭花》《青玉案》《魚游春水》《南鄉子》等,都既是詞牌又是曲牌。
    散曲雖然來自民間,比宋詞通俗得多,但是真正出自民間或下層文人之手的作品,和文人雅士的制作還是有很多區別的,尤其是后期散曲向雅化,也就是詩詞化方向發展以后,這兩種風格的區別也就越大。元曲后期散曲家、散曲理論家楊朝英,是第一個編輯元曲的人。提出只按形式把元散曲劃分為小令和套數兩大類,單支小曲(包括帶過曲)一律劃入套數,不問文俚,不管雅俗。這種劃分的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現在。
    楊朝英還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廣義的元曲,是包括元雜劇和散曲的。
    小令,又叫“葉兒”,是指單支小曲。這些小曲大多來自民間和詩詞。小令一般都是單片;每一個曲牌有規定的句數和基本字數,所謂基本字數,是因為散曲可以加襯字;一般是句句押韻,當然也有少數例外。
    小令  指單支小曲。這是元曲中最簡單但也是最習見、數量最多的一種形式。小令每支獨立一韻到底(也有少數不句句入韻的),相當于詩的一首、詞的一闋。每支小令都有曲牌(也叫曲調),如同詞牌(也叫詞調)一樣。各調有不同的字數、句法、平仄、韻腳,即所謂“句式定格”。
    重頭  又叫“聯章”,見于北曲,指同一曲調的反復或連綴,數量不限,可以換韻,正因為此,所以不能算一個套數。往往用來描述同一件事,或者敘述一個較長的故事,一兩支單曲是不可能完成的。
    帶過曲  見于北曲,即連用兩首或三首(一般不超過三首)宮調相同而旋律恰能銜接的曲調,合成一首新曲。這種組合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條件,即上面所說的“同一宮調”和“旋律恰能銜接”。它常用“帶”、“帶過”、“過”等字將幾個曲牌連在一起,其組合有一定規律,不能隨便搭配,常見的有〔雁兒落待得勝令〕〔沽美酒帶太平令〕〔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十二月帶過堯民歌〕〔哪吒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齊天樂帶過紅衫兒〕〔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換頭〕等。
    集曲  又名犯調,見于南曲。集曲是摘取各調的零句而合成一個新調,另外起一個新名。
    套數  是較為復雜,也是較為宏大的結構,它吸收宋大曲、轉踏、諸宮調等聯套的方法,把同一宮調的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連綴起來,一韻到底,中天、途不能換韻。一般套數都有“尾”,但也有少數不用“尾”的。套數也有三種形式:北套、南套、南北合套。 
 
散曲的用韻
   元曲的用韻,不再使用詩韻和詞韻,而是聲母相同甚至相近的字即可押韻,而且平、仄通押。
 
散曲的襯字
    散曲也有曲牌,對句數、字數等也有規定,但是,它允許在其中增加“襯字”。這些襯字,只起到增加音樂美感和曲調完善的作用的字。
 
散曲的宮調 
    元曲是要演唱的,因此,每一個曲牌,也就包含了一個曲調。這和詞是非常相似的。古人以宮、商、角、徵、羽五聲表示唱名(即沒有固定音高,只有相對音高的一組音,相當于西方音樂的1、2、3、4、5、6 )。再加上變徵和變宮,就構成七聲音階。
    古人又以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表示十二律,相當于現代音樂所說的有絕對音高的“音名”,即西方音樂中的C、#C、D、#D、E、F、#F、G、#G、A、#A、B。
(摘自孟德著《元曲小百科》有刪節——歲寒齋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元曲基礎知識
元曲
元曲作法簡介
【第七講】散 曲 小令
元曲第1講
元代文學史常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市| 米泉市| 海丰县| 云阳县| 博湖县| 晴隆县| 牙克石市| 昆山市| 东港市| 日土县| 双鸭山市| 昌吉市| 哈尔滨市| 微山县| 略阳县| 邳州市| 天等县| 文化| 于都县| 彝良县| 无极县| 永定县| 雷波县| 斗六市| 磴口县| 交城县| 凤台县| 大余县| 金湖县| 仙居县| 南丰县| 安阳市| 龙州县| 肥西县| 二连浩特市| 北辰区| 临猗县| 尚志市| 阿城市| 碌曲县|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