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蒙古貴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公元一二七九年至一三六八年,元王朝統治中國約九十年。元代文學的主要成就不在傳統詩文而在“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元雜劇是元代文學成就的光輝代表,它的形成和發展繁榮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
元曲
元曲:元代新形的一種韻文文體,是從曲辭角度而言的。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文體,應分為散曲和劇曲兩大類。劇曲有賓白、曲文和科介,三者結合成雜劇,這是元代出現的新歌劇。散曲是一種配樂的歌辭,沒有賓白和科介,不是戲曲。
散曲
散曲:元代在北方出現的新詩體。與詩詞一樣,用于敘事、寫景、抒情。無賓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別于劇曲。它是在民間小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形式短小,通常以一支曲子(用一個曲牌)為一首,運用比較靈便自由。套數又稱散套、套曲、大令。由屬于同一宮調的多種曲牌連綴而成。套數的成組普通有兩個特點:一是必須有兩支以上屬于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一般要有首有尾合成一套;二是全套無論長短,必須首尾一韻。
北曲
北曲:宋元時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與“南曲”相對,大多淵源于唐宋大曲、宋詞和北方民間曲調,也吸收了部分金元曲調。盛行于元代。
南曲
南曲:宋元時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與“北曲相對”。在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基礎上發展而成。盛行于元明。
雜劇
雜劇:戲曲名詞。在中國戲曲史上有多種以雜劇為名的表演形式,它們各有不同的特點。唐代已有“雜劇”,但表演方式不詳;宋雜劇是一種以滑稽調笑為特點的表演形式;元雜劇才是比較成熟的戲曲形式。元雜劇以北曲演唱,以成套的北曲唱詞配合賓白、科介和各種歌舞技藝表演來表現故事。元雜劇以一宮調中的一套曲子為一折,通常每本雜劇為四折,必要時可在每本前或折與折間加“楔子”。演員角色有末、旦、凈等。每劇規定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劇稱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南戲
南戲:南曲戲文的簡稱。是宋元時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由宋雜劇、唱賺、宋詞及里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大約在北宋宣和年間即已產生,最初發生在溫州一代,故稱溫州雜劇和永嘉雜劇。南戲一般認為它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戲表演比較自由,一個劇本沒有固定的出數,可長可短;曲調也不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不限于通押一韻。不規定一種角色獨唱到底,可以接唱,也可以合唱,各種角色都可以唱。現知最早的劇目有《趙貞女》、《王魁》等;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在《永樂大典》中,有《張協狀元》、《小孫屠》和,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元末明初比較著名的五部南戲作品是:《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和《琵琶記》。
襯字
襯字:指在曲牌規定的字數定額以外所填增的字。一般只用于描摹情態、補助語氣。不能加在句末或停頓處。襯字字數沒有具體規定,視需要由作者安排。北曲襯字較多。
曲牌
曲牌:元明以來南曲、北曲、小曲和各種時調等各種曲調名的泛稱。曲牌名多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與詞牌有重名現象。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元曲選》
《元曲選》:明代人臧懋循(字普叔)所編一部元人雜劇選集。收元人雜劇作品九十四種,明初人作品六中。約占現存元人雜劇總數的三分之二,許多今人公認的雜劇代表作品都被選入,是明清以來流傳最廣的一部元人雜劇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