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感想:近年來信托法的案例越來越多,雖然保持每月定期看案例的習慣,還是有不少疏漏,希望各位師友有有趣的信托法案例可以拿來分享。看了這么多判決,還是感覺上海、北京、廣東法院的判決說理相對靠譜一些。可能這三個地方的法官待遇要好一些吧。
案例概要
李某1、欽某某等遺囑繼承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2019)滬02民終1307號
李某4于2015年8月1日寫下親筆遺囑一份,內容如下:一、財產總計:1.元普投資500萬月月盈招商證券托管;2.上海銀行易精靈及招商證券約500萬;3.房產:金家巷、青浦練塘前進街、海口房產各一套。二、財產處理:1.在上海再購買三房兩廳房產一套,該房購買價約650萬左右,只傳承給下一代,永久不得出售。現有三套房產可出售,出售的所得并入李某4家族基金會,不出售則收租金;2.剩余350萬資金及房產出售款項約400萬和650萬房屋和其他資產約1,400萬,成立“李某4家族基金會”管理。三、財產法定使用:1.妻子欽某某、李某2女兒每月可領取生活費一萬元整現房租金5,000元(注:判決書原文如此),再領現金5,000元,所有的醫療費全部報銷,買房之前的房租全額領取。李某2國內學費全報。每年欽某某、李某5、李某6、李某7各從基金領取管理費一萬元。妻兒、三兄妹醫療費自費部分報銷一半住院大病。四、以后有補充,修改部分以日后日期為準。財產的管理由欽某某、李某5、李某6、李某7共同負責。新購650萬房產欽某某、李某2、李1均有權居住,但不居住者,不能向居住者收取租金。(筆者補充說明:欽某某為立遺囑人李某4的現任妻子;李1是李某4和前妻所生女兒,1983年生;李某2為李某4和現任妻子所生女兒2006年生;李某5、李某6、李某7為李某4之兄弟姐妹。)
一審法院判決認為:本案的自書遺囑符合繼承法的要件,遺囑的內容符合信托法對遺囑信托的要求,雖然有部分遺囑的內容因客觀原因不能執行,但不妨礙在剩余的財產上繼續執行。二審法院基本支持了一審法院的判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第三條、第五條、第十條、第十三條第一款、第十六條第一款、第十七條第二款、第二十條第二款、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五項、《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第二條、第六條、第八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九條、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四十二條之規定,作出判決,李某4所立遺囑有效,依法成立信托,李1要求按照遺囑繼承的請求可獲支持。李某6、李某5、李某7要求執行遺囑的請求可獲支持,并擔任受托人,根據判決指定的范圍,按照法律規定以及遺囑的內容履行受托人義務。遺囑范圍以外的遺產,按照法定繼承進行分割。
案例評析
一、遺囑信托的效力
1.基金會還是信托?
立遺囑人在遺囑中明確規定,要把其個人財產裝入“家族基金會”,用于其家庭成員的生活目的。不過,立遺囑人很明顯搞混了基金會和基金。所謂基金會,在我國“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按照該定義,基金會是公益(慈善)法人,所有財產要用于公益慈善目的,這顯然和本案中的為了家庭成員的利益為目的是相矛盾的;另外,基金會為法人,需要按照非常嚴格的設立程序經民政部門批準設立。在本案中,立遺囑人很顯然并不清楚什么叫基金會,但是其把個人財產設立一個獨立的整體(基金),用于家庭成員生活的目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一審法院通過合理解釋立遺囑人意愿,盡力辨別出符合立遺囑人真意的法律形式,幫助私人意愿得以實現。
信托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目的財產,不管是私人目的、公益目的還是其他特殊目的,該財產只為其目的而存在。這個獨立財產無論被稱為“基金”或者“財團”(patrimony),都不妨礙信托法的適用。可以這樣說,每一個非法人基金或者非法人財團,都具備信托的特征,可以適用或者參照適用信托法。
2.遺囑的效力
自書遺囑必須全部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日,本案所涉李某4在2015年8月1日所立遺囑為其最后遺囑,符合繼承法要求的形式要件,且未見存在遺囑無效的情形,一審法院認定該份遺囑成立并有效。
3.遺囑信托的效力
根據信托法的規定,信托文件應當載明信托目的、委托人及受托人姓名、受益人范圍、信托財產范圍、受益人取得信托利益的形式和方法。該遺囑在內容上包含了一個有效信托的全部條件。
第一,信托財產為其遺囑中所詳盡列舉的財產,“不對遺產進行分割,而是要將遺產作為一個整體”,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確定的財產。雖然部分財產后來價值減損降低,但并不妨礙其確定性。
第二,李某4所立自書遺囑明確其信托目的為管理遺產,并進一步在購買房屋一事上闡明其目的——“只傳承給下一代,永久不得出售”,判決認為這“就是要求實現所有權和收益權的分離”,實現家族財富之傳承,這也非常明確。
信托法還要求信托目的必須合法,李某4的信托目的在于根據其意志管理遺產并讓指定的受益人獲得收益,符合法律規定。
第三,委托人為立遺囑人李某4,自無疑問。
第四,通過一個第三方進行管理,組成人員為欽某某、李某5、李某6、李某7,管理方式為共同負責管理,這是對信托共同受托人的指定。遺囑中還明確了受托人或管理人的報酬。
第五,遺囑中還指定了受益人,指定了部分財產的用途。受益人為欽某某、李某2、李1,這符合受益人確定性的要求。遺囑中還規定了受益人以居住、報銷和定期領取生活費等方式取得信托利益。
第五,信托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李某4立有自書遺囑,符合書面形式的要求。
法院指出,李某4在2014年11月23日自書遺囑中也明確表示了“信托”二字,與2015年8月1日遺囑可相互印證。因此,該份遺囑的效力,應當根據繼承法和信托法進行認定。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一個法律行為具備了信托生效的全部要件,不管相關法律文件是否采用了“信托”的名稱,甚至采用了錯誤的名稱——如本案中立遺囑人使用了“基金會”,法院都可以根據促進法律行為生效的原則去辨識出立遺囑人的真實意圖。
作為對比,在另外的一個案例中,“被繼承人曾金生的遺囑為‘剩余財產成立曾氏基金,由侄子曾某甲、曾某丙管理使用’,從遺囑來看,該遺囑對曾氏基金如何設立,以及曾氏基金設立的目的、基金如何運轉,財產如何分配、使用等均沒有明確,對遺產具體由曾某甲如何管理使用也沒有明確的要求。現曾某甲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請求分割立遺囑人曾金生的財產,并將分割后的財產按遺囑交付其管理使用缺乏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1]該案中信托被否定的主要原因是立遺囑人意思表示的內容過于簡略,無法操作。法院也似乎無法用一個模糊的公益目的來剝奪其配偶的法定繼承權。
稍微延伸一下,如果立遺囑人在遺囑中明確要捐出全部或者部分財產用于公益目的,什么主體有權介入?法院在審理遺囑糾紛的時候,發現立遺囑人的公益意愿,能否介入?
4.遺囑信托的可執行性
一審判決還探討了遺囑信托的可執行性問題。在一審審理過程中,李1主張,遺囑中提及了購買一套650萬元的房屋,該房屋“只傳承給下一代,永久不得出售”,李1認為,對該句的理解應當是指該650萬元的房屋或錢款由“下一代”繼承,欽某某不屬于“下一代”, 說明李某4就該部分剝奪了欽某某的繼承權,所以該部分遺產應當由李1和李某2均分。至于“永久不得出售”,這只是李某4的一個愿望,實際無法實現。
而欽某某、李某2則認為,李1對遺囑的理解是錯誤的,李某4做出這個安排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成長。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后,李某4的遺產已經沒有650萬元,因此遺囑實際無法執行,不能成立信托。
針對當事人的上述主張,一審法院認為,“對遺囑的理解,應當結合遺囑的目的和上下文來進行。從遺囑的目的來看,李某4的目的在于保持其繼承人及直系后代能夠獲得穩定收益,將遺產的處分權與收益權相分離。從上下文來看,李某4在遺囑中明確要把650萬元房產并入‘李某4家族基金會’,由管理人統一管理。因此,遺囑對該650萬元房產的安排與其他資產一致,既沒有剝奪欽某某的繼承權,也沒有安排李1、李某2直接繼承。遺囑中的“只傳承給下一代,永久不得出售”在法律上并非不能實現,這恰恰正是信托制度的功能之一”。因此,一審法院沒有采納李1的主張。
一審法院認為,由于股市波動等客觀原因,李某4的遺產總值已不足650萬元,因此遺囑中關于購買650萬元房屋的內容已無法執行。但遺囑中還有設立信托以及欽某某、李某2可收取信托利益等內容,上述內容與購買650萬元房屋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或前提關系。只要信托財產符合法律規定,即具備執行條件,可獲執行。因此,部分遺囑可獲執行,欽某某、李某2的主張一審法院不予采納。
(老法老對小法老說:看哪,這都是朕給你打下的江山。)
二、受托人問題
根據繼承法和信托法的規定,立遺囑人有權在遺囑中指定遺囑執行人,信托的委托人有權指定受托人。從遺囑的上下文來看,李某4指定的管理人即為遺囑執行人和信托受托人。
我國繼承法規定了遺囑執行人,但是對于遺囑執行人的職權、義務和責任等語焉不詳,這對于繼承糾紛的解決非常不利。在普通法上,遺囑執行人和信托受托人法律地位類似,都是受信人(fiduciary),因此似乎可以參照信托法的規定來規范遺囑執行人的行為。本案中無論是立遺囑人還是法院都沒有特別區分遺囑執行人和受托人,并無大礙。
欽某某亦為被指定的管理人之一,但其已向法院明確拒絕該指定,一審法院沒有將其列為遺囑執行人和受托人。二審審理期間,欽某某在二審階段向本院遞交《信托管理人申請書》,稱:“若貴院判令以被繼承人李某4自書遺囑設立信托,必須成立合法中立的信托機構,申請人申請作為該信托管理人之一”。二審法院認為,在一審期間欽某某已經明確拒絕了指定,二審在此提出申請有違誠信,不宜再列為遺囑執行人、管理人和受托人。李某7、李某6、李某5向法院表示承諾信托,愿意履行相關法律義務,故一審法院確認信托成立,李某7、李某6、李某5為遺囑執行人、管理人和受托人,有權根據一審判決指定的范圍接管李某4的遺產。
本案中,受托人為立遺囑人的親屬,均為自然人。遺囑中明確受托人每人每年取得1萬元管理費用。取得信托報酬并不能使這些自然人的行為變成“經營信托業務”,因此無必要受銀保監部門的監管。
根據信托法第24條規定,非信托機構充任家族信托受托人并無障礙,過去的一些判決錯誤理解信托法第4條(此前博文有探討),造成了不少混淆,借本案再次澄清。
自然人等充任家族信托的受托人有其獨特的優點,例如,熟人甚至是親屬關系能很好地解決信任問題。自然人充任受托人的主要的問題在于專業性欠缺,而在法律層面并不存在問題。例如,自然人也有權對信托財產進行合理的投資,如果自己不具備專業投資能力,也可以根據信托法第30條轉委托投資事宜。如前所述,自然人受托人從事投資并不必然構成“經營信托業務”。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Boston Trustee”的書,書中介紹了在獨特的歷史環境下,從18世紀一直到今天,美國波士頓有很多律師以自然人的身份充任財富家族的受托人,不僅保護家族財富的代際傳承,也產生了受托人代際傳承的局面。該書中說,“美國第一個專業的受托人是律師”,“當一個家族的家長即將離世,一個典型的波士頓人最先叫醫生,其次叫殯儀館,再次叫受托人”。
家族財富管理的核心是法律問題,這一點逐漸會被人們認識到。
三、信托財產的轉移
1. 資金信托
根據法院判決,經抵扣,李某4的遺產中,將銀行和證券賬戶中的資金、房屋折價款和證券折價款納入信托范圍并應交由受托人管理。由于信托登記的欠缺,以不動產等需要登記的財產設立信托的,面臨著信托財產登記的困境。而根據信托法的規定,以需要登記的財產設立信托的,沒有經過登記,信托無效。所以本案中將不動產和證券折價為資金轉移給受托人是一個可行的操作。這似乎也是遺囑中的要求。
2. 財產名義
接下來的問題是,信托財產的名義歸誰?對于這些資金如何開設賬戶?以所有受托人的名義開設共同賬戶是否可能?判決中看不到具體的安排。
在目前的銀行實務中,已經存在關于個人共同賬戶的操作。例如:
工商銀行網頁上關于個人聯名賬戶業務的簡介:個人聯名賬戶(以下簡稱聯名賬戶)是指由2-5名(含)個人客戶,為實現經營資金、家庭財產等多人共管的需要,而在我行開立共有的本外幣個人定活期賬戶,從而實現共管存款的目的。
中國銀行的網頁上的產品介紹:客戶可選擇在我行開立個人人民幣活期或定期賬戶,由2-3名個人客戶(須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共同管理,所有資金動向均需全部聯名客戶到場方能啟動,真正實現聯名共管,保障資金安全。該產品特別適用于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侶之間、生意伙伴之間等有共同管理資金需要的人士。
至少按照目前的銀行賬戶開戶實踐,多個受托人可以開設聯名賬戶,成為信托財產的名義上的共同所有人,如此可以確保信托財產的安全和信托目的的實現。
3. 信托財產獨立性問題
如果一個或者多個受托人固有財產對第三人有負債,如何確保信托財產不被強制執行?
在工商銀行的個人聯名賬戶開設提示中,“在開立聯名賬戶及簽訂協議時,各聯名賬戶所有人必須明確記載賬戶資金共有方式,即各聯名賬戶所有人對聯名賬戶內資金的擁有形式及占有份額。賬戶資金共有方式是作為糾紛發生時聯名賬戶資金的處理依據。”如果能在簽訂協議的時候明確標明:“該共有賬戶的財產屬于信托財產,不屬于各個受托人的固有財產”,應該能產生對抗第三人強制執行的功能。
遺囑信托中關鍵的是信托財產和受托人的破產風險相隔離。如果對信托法第8條和第13條進行綜合分析,認為遺囑信托在立遺囑人死亡時生效(而非受托人承諾時生效)可能是合適的。立遺囑人雖然已經死亡,信托財產還不一定轉移到受托人名下,或者雖然已經轉移到受托人的名下,受托人還沒有(或還沒有來得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分別管理和信托登記。如本案的情形,假如多個受托人只是把信托財產存入某一個受托人個人的銀行賬戶中,該受托人把該資金和自己的其它存款混同在一起,沒有開設獨立的賬戶,若該受托人破產,受托人能否以該數額的資金屬于信托財產對抗債權人呢?信托法原理上看,對于不需要登記的信托財產,采取各自合適的分別管理和公示手段即可,如金錢,原則上分別做賬即可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我國法律沒有規定,但學理上無疑問。另參見日本信托法34條1項2號)。不過,由于我國信托法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法院和當事人對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往往有誤解,實踐中有因信托財產沒有在信托專戶而被強制執行的案例。
本案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是否產生獨立性并不是信托的生效要件。分別管理,進行適當的公示或者登記使信托財產產生獨立于其固有財產的效力,是受托人應當履行的義務。
4. 受托人能否進行適當的投資運用?
對于價值幾百萬的信托財產而言,按照普通活期存款甚至定期存款來存儲于銀行,對于受益人而言不是最有利的。雖然本案是民事信托或者家族信托,在信托文件沒有禁止的情況下,受托人可以在確保流動性的前提下,利用信托資金配置一些安全性比較高的金融產品,讓信托財產增值(現代信托法上的備用性規則是,受托人有權決定進行任何合適的投資)。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受托人應取得全部受益人的同意。
那么,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立遺囑人在遺囑中似乎沒有要求受托人進行投資,那么,如果受托人不對信托財產進行合理的投資,是否構成對謹慎管理義務的違反?
四、法院的新角色
1.申明受托人義務
二審法院在判決中特別向受托人申明:“三人均應當遵守信托文件的規定,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處理信托事務,而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必須恪盡職守,認真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受托人如若實施違反信托目的處分信托財產,或因受托人違背管理職責、處理信托事務不當,致使信托財產遭受損失,或者出現受托人將信托財產轉為其自有財產等違法行徑,受益人均可依法要求受托人承擔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雖然均為重復信托法對受托人的要求,但由于普通受托人對信托法陌生,對受托人義務陌生,法院對受托人重申其職責和義務殊為必要。
2.督促遺囑信托的執行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這是一個適用于所有民事糾紛的法條,法院重申該規定對于促使信托財產的順利轉移和信托事務的順利開展,都非常重要。
其實,負有將信托財產轉移給受托人的當事人如果不及時履行義務,在占有信托財產期間給信托財產帶來損害的,應予賠償;利用該財產取得利益的,應歸于信托財產。
如之前探討過的,在家族信托中,和在很多家事法律領域一樣,法院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角色和職責,這些都是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