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有一位從高中調來的女老師。剛來時,為了順利過渡,學校安排她從四年級接班。上學期,她帶的第一批小學生畢業。這學期,學校又安排她從一年級帶起。
前幾天,她在班主任工作會議上,向同事們宣布了一個“重大發現”:一年級的小朋友特別喜歡做作業,不讓做作業就是對他們的最大懲罰!
看著她驚奇興奮的樣子,我插了一句:“一年級小朋友不僅喜歡做作業,還喜歡考試呢。”
像水的源頭總是清新純凈一般,這位老師的經歷很特殊,她從高中到小學高年級再到一年級,就有一種溯水而上的感覺。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將它作為一個模型,來談談關于“贏在起跑線”這一理念下隱伏的教育危機。
我有個學生,他的父親很重視孩子的學習。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每天都陪著孩子預習數學。父親的想法很理想:先學一遍,有問題、有困難上課就會用心聽。這樣,重點、難點就比別人多聽一遍,聽課更有效率,而且還美其名曰——“帶著問題去上課”。
結果,這個學生在課堂上總是迫不及待地說出他知道的結果,以顯示他比別人優秀,而且還經常自以為早就學會了,便帶著不屑的神情做別的事情。
實際上,這位父親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把成人的學習方式變成了兒童的學習方式。帶著問題去上課,成人可以,兒童不可以。兒童需要的是新奇,是對結果的未知。他們一旦知道結果,就會對過程失去興趣。同時,這種傾向越在年幼時表現得越明顯。
在小學里,我作為數學老師,是不鼓勵學生預習的。當然,更不喜歡學生課內課外反復練習。這和“傷仲永”故事的道理相似。
當前,在學校領域,教育過剩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過剩是相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力而言。比如在某個年齡段,單位時間內學生的接受量為2,而外界在相同時間內給予的量是5。一兩天不要緊,一年半載下來,一定會形成教育過剩。另一種過剩是相對于某一知識內容而言。比如某些知識,學生適宜的接受次數為2,而外界卻在不同時間內將接受次數確定為5。一兩個知識點不要緊,但如果許多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這種情況,也一定會形成教育過剩。
商品過剩會導致經濟危機,教育過剩則會導致學習危機。學生對過剩的直接反應是退縮、回避、討厭、排斥等。即使成績好的學生也同樣存在出現學習危機的可能性。
那么,誰又該為教育過剩負責?以“贏在起跑線上”為指導思想的家長和教師難辭其咎。如果一位學生同時碰到這樣的家長和老師,發生教育過剩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
在學生身上,嚴重的教育過剩通常有如下具體表現:學習或做作業時“小動作”特別多,一會兒筆寫不出字,一會兒上廁所,不一而足;做作業特別慢,甚至不愿意寫字,有時并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想做;踢書包、拖書包,表現萎靡;以搪塞或騙的方式拒絕學習……不同的學生,根據其不同性格會有不同表現。面對這些表現,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最后無奈放棄,還以為自己已經盡心了、問心無愧了。
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有認識的朋友問我,該為孩子選擇什么樣的學習班。可一番建議過后,基本上又沒有人會聽我的意見。因為大家都只有一個孩子,說是慢慢來,可都怕輸,都輸不起,結果可能就真的輸了。
現在有一些培訓機構,抓住了家長“贏在起跑線”的心理,也有一些學校在暗暗迎合這種心態,大搞提前教育、強化訓練。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往往隱含著學生學習能力的透支。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最優的對策是讓孩子保持“適度饑餓”,讓他們有尋找食物的沖動。家長千萬不要急,孩子天生是個學習體,要相信他們。對于學生,我有兩條建議:
一是學校課堂上要學的內容,盡量等到上課再學。首先,課堂上的學習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這是課外學習機構欠缺的。其次,保持學生對知識的新鮮感,使他第一次學習就是成功的。二是學校課堂上無法學習的技能,比如鋼琴、小提琴等,比較適宜在校外培訓中系統學習。
教育沒有確定模式,贏也一定是贏在終點線上,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