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簡單的營養師工作?
每一個職業都是別人看著簡單,營養師的工作也一樣被很多人誤解和看不上眼。
常見的誤區主要是:
“營養師的工作就是整天講那些營養保健的宣教嘛,營養不就是吃好點嘛?保健就是注意休息,勞逸要結合,生活有規律嘛,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在醫院里有些不設立營養專科是因為認為醫生和護理人員都會做營養教育,可以替代營養師角色。但往往這個營養教育只是一兩句話,一分鐘不到:“要注意營養呀。注意休息呀。多吃有營養的東西呀。多運動呀。”
其實,營養師是一個專業化、技能復雜的工作,他們的工作一點也不簡單,一個合格的營養師最少要系統的學習如下知識內容: 醫學基礎、營養學、食物營養、人群營養、膳食營養指導、營養教育和社區營養管理、食品衛生、食品安全及相關法律法規、臨床營養學、運動營養學、診斷學基礎、中醫學基礎等 膳食調查和評價、人體營養狀況測定和評價、營養咨詢和教育、膳食指導和評估、食品營養評價、社區營養管理和干預、營養與健康信息采集與檔案管理、營養與健康風險評估與分析解讀、營養與健康促進及干預等。
就光光營養咨詢這一塊,營養師要做的就有:
· 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咨詢
· 食品選購指導/烹飪營養的指導
· 平衡膳食測評和指導
· 個體人群特殊時期營養指導
· 健康生活方式/體力活動水平測評和指導
· 家庭食物中毒及其預防指導
· 日常營養教育
有一些醫生認為,營養師的工作主要是配餐,然后告訴患者怎么吃就完了,沒有技術含量。是這么簡單嗎?
營養師配餐是基本功,但如何配好餐是有很多講究的,配餐之前要做膳食調查和個體營養分析,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病情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往往需要個性化的營養方案。營養師要做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不只是教你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還要教你怎么搭配、三餐如何分配,如何促進或避開食物營養對身體疾病的影響。具體的作法是營養師要根據個體的飲食行為,飲食習慣,膳食構成,各種食物的進食量,計算出每日能量和各種營養素攝入量,確認營養素的攝入量能夠滿足你個體的需要。
在對個體營養需求人員作營養測評和分析時,營養師除了做膳食調查,還要做體格測量、營養健康綜合信息的采集分析,臨床體征的檢查(由于機體內長期缺乏某一種或數種營養素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表現)如全身體征、皮膚、頭發、五官、指甲、骨骼、神經等檢查,必要時要求實驗室血、尿常規、血生化檢查,結合重要的實驗室指標如血清白蛋白、肌酐、淋巴細胞計數、微量元素等等進行分析。才能準確分析和評估求助者的營養狀況和需求,才能做出優良的個性化膳食方案。
個性化的膳食方案也是有要求的,要依據最新的參考攝入量,最新的膳食指南和膳食寶塔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配餐,飲食方案至少要滿足以下六大要求:
1, 五大類食物是否齊全?是否做到了食物種類多樣化?
2, 各類食物的量是否充足?
3, 全天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是否適宜?
4, 三餐能量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證了能量和蛋白質的供應?
5, 優質蛋白質來源占總蛋白質的比例關系是否恰當?
6, 三大產熱營養素的供能比是否適宜?
除了飲食方案,營養師還要考慮正確生活方式、運動方式、情緒調整的指導和教育。
你說說看,營養師的工作簡單嗎?是不是可以替代?
如何提高大眾對營養師工作的認可,我想,除了全民營養意識的提高,營養師的隊伍和素質也需要不斷學習提升、進一步提高,畢竟現在營養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確有存在不少濫竽充數的現象,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大眾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