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與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格局和新構造運動的強度與方式,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水文地質條件等)、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及其強度等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滑坡
一、定義及組成要素
斜坡上的巖體由于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二、發生前兆
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特點的滑坡,在滑動之前,均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異常現象,顯示出滑動的預兆(前兆),歸納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大滑動之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鉆孔)水位突變等類似的異常現象。
2、在滑坡體中、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它反映了滑坡體向前推擠并受到阻礙,已進入臨滑狀態。
3、大滑動之前,在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上?。ㄍ蛊穑┈F象。這是滑坡向前推擠的明顯跡象。
4、大滑動之前,有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這種跡象反映了深部變形與破裂。動物對此十分敏感,有異常反映。
5、臨滑之前,滑坡體四周巖體(土體)會出現小型坍塌和松弛現象。
6、如果在滑坡體上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那么大滑動之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這是明顯的臨滑跡象。
7、滑坡后緣的裂縫急劇擴展,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
8、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態。如豬、狗、牛驚恐不寧,不入睡。老鼠亂竄不進洞。樹木枯萎或歪斜等。
三、滑坡的活動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移速度、滑移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一般而言,滑坡體的位置越高、體積越大、移動速度越快、移動距離越遠,則滑坡的活動強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體說來,影響滑坡活動強度的因素主要有:
1、地形 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帶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
2、巖性 組成滑坡體的巖、土的力學強度越高,越完整,則滑坡往往越少。構成滑坡滑面的巖土的性質,直接影響著滑速的高低,一般而言,滑坡力學強度越低,滑坡體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質構成 切割、分離坡體的地質構造面越發育,形成的滑坡規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誘發因素 誘發滑坡活動的外界因素越強,滑坡的活動強度則越大。如強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誘發的滑坡多為規模較大的高速滑坡。
總之,滑坡的活動強度是若干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崩塌
一、定義
陡峭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最后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引發崩塌的原因與滑坡類似,其中有自然因素,如大雨、暴雨和長時間連續降雨、地表水的沖刷等;也有人為因素,最多見的是坡腳開挖,造成陡峭面而發生崩塌災害。崩塌的影響范圍和規模比滑坡相對要小,但崩塌是急劇的、短促的、猛烈的,同樣有很大的破壞作用。
二、分類
按崩塌體的物質組成分為兩大類:一是產生在土體中的,稱為土崩。二是產生在巖體中的,稱為巖崩。當其巖崩的規模巨大,涉及到山體者,又俗稱山崩。當其崩塌產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時,稱為岸崩。
三、如何識別可能的崩塌體
對于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征進行識別。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弧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并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后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征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于一觸即發狀態之中。
四、滑坡、崩塌有哪些次生災害
滑坡、崩塌除直接成災外,還常常造成一次次生災害。最常見的次生災害是:為泥石流累積固體物質源,促使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或者在滑、崩過程中在雨水或流水的參與下直接轉化成泥石流。例如:1989年7月9日,四川省南充地區華瑩市溪口鎮發生100萬立方米的滑坡,滑體在滑動過程中破碎解體,在大量暴雨和地表徑流的參混下旋即轉化為泥石流。泥石流順坡奔騰而下,流動達1公里,所經之處,農田、村莊全被摧毀。泥石流掩埋了紅岸類礦、川煤12處、溪口糧店、溪口水泥廠等6個單位和數個村莊的全部房屋、建筑、生產設備和車輛,直接經濟損失達600多萬元,死亡221人。
滑坡、崩塌另一常見的次生災害是:堵河斷流、形成天然壩、引起上游回水使江河溢流,造成水災,或堵河成庫,一旦庫水潰決,便形成泥石流或洪水災害。例如:1967年6月,四川雅江縣唐古棟一帶發生大型滑坡、滑體落入雅礱江,壘成一座高175米至355米、長200米的天然攔河大壩,堵江斷流并造成長達53公里的回水區。9天之后,大壩決口溢流,造成洪水泛濫事故。
滑坡、崩塌體落入江河之中,可形成巨大涌浪,擊毀對岸建筑設施和農田、道路;推翻或擊沉水中船只,造成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落入水中的土石有時形成激流險灘,威脅過往船只、影響或中斷航運。落入水庫中的崩塌、滑坡體可產生巨大涌浪,不時涌浪翻越大壩沖向下游形成水害。有時,巨大的滑坡、崩塌可引起輕微的地震(實際上是地表發生的輕微震動,與地震有區別)。
泥石流:
一、定義: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后擁、奔騰咆哮而下,地面為之震動,山谷猶如雷鳴,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沙石塊沖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橫沖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危害。
二、種類:泥石流按其物質成分可分成3類: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砂粒、石塊,粘度大,呈稠泥狀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謂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質狀態可分為2類:一是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體物質占40—60%,最高達80%。水不是搬運介質,而是組成物質。稠度大——石塊呈懸浮狀態,暴發突然,持續時間短,破壞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體物質占10—440%,有很大分散性。水為搬運介質,石塊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具有強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呈扇狀散流,停積后似“石海”。
以上分類是我國最常見的兩種分類。除此之外還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類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溝的形態分類有:溝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類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發展階段代發類有:發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三、預防:
泥石流暴發突然猛烈,持續時間不長,通常在幾分鐘~一、二個小時結束。由于泥石流較難準確預報,易造成較大傷亡。怎樣判斷泥石流的發生?遭遇泥石流又如何避險、逃生呢?我們要遵循泥石流的形成、活動規律,掌握其發生過程中的特有現象采取正確的應急措施。
1.怎樣正確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我們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
當發現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溝)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谷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
溝谷深處變得昏暗并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振動感,則說明溝谷上游已發生泥石流。
2.避防與逃逸泥石流的方法
減輕泥石流災害的方法措施可分為非應急和應急性措施兩種。
(1) 非應急性的措施:
避讓措施。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工礦、村鎮、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的選址、旅游開發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溝谷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盡量避開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例如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匯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采取其它措施。
生物措施:是一種長期的有助于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卸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機率與規模。
工程設施: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采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例如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的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為了控制攔截下泄物,消弱泥石流沖擊能量,修建的攔砂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綜合防治措施:即將生物措施與適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區的幾項工程措施相互結合,對泥石流小流域進行統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開展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從空間上可根據地質、地貌、降雨等條件,泥石流發育程度和規模進行危險區域劃分,劃分出高度危險、中等危險和一般危險區,從時間上分為中長期和短歷時預報。
(2) 應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泥石流易發時段,采取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開泥石流危險地,盡快在泥石流到來之前采取防范行動。在泥石流發育地區進行必要的搬遷、防護措施后,對一些尚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工礦、村鎮提前做好應急部署。
主要包括:
普及泥石流知識:汛期有組織地演習,有紀律地疏散撤離。例如北京北山泥石流易發區當地政府總結了一套泥石流應急防范方法:“三包四落實”。其中三包就是包村、包隊、包戶及至到人。即從鄉領導開始逐一向下負責,包攬汛期泥石流安全工作,使老、弱、病、殘、幼、婦的安全均有人負責。
預防為主:泥石發生在夏汛暴雨期間,而該季節又是人們選擇去山區狹谷游玩時間。因此,人們出行時一定要事先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要在大雨天或在連續陰雨幾天當天仍有雨的情況下進入山區溝谷出行旅游。
選擇附近安全的地帶修建臨時避險棚:如較高的基巖臺地,低緩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溝床岸邊、較低的階地、臺地及坡腳、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邊緣。
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漸小后或剛停,不應馬上返回危險區:泥石流常滯后大雨發生。例如1991年6月10日北京密云縣降雨一天,晚八時許雨停,口門村外出躲避山洪的部分村民回家,結果遭泥石流襲擊,造成5人死亡。另外,具有陣流的粘性泥石流,其陣流間隙有時會被誤認為泥石流結束??傊挥挟敶_認泥石流不會發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結束時才能解除警報。
不可存在僥幸心理:當白天降雨量較多后,晚上或夜間必須密切注意降雨,最好提前轉移,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在室內就寢。
密切注視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少、避免次生災害發生:當出現泥石流體堵塞河流,形成堵壩時,應盡快采取毀“壩”措施,使上游水體盡快下瀉,避免次生洪水災害,同時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區,做好防災避險。當公路、鐵路、橋梁被沖毀后應及時采取阻止車輛通行的行動,以免車輛被顛覆,造成人員傷亡。
采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于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