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地質災害知識
一、什么是地質災害?汛期主要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后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汛期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是與降雨有關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二、如何識別汛期的一些常見地質災害?
1、怎樣識別可能的崩塌體?
對于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征進行識別。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弧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并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后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征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于一觸即發狀態之中。
2、怎樣識別滑坡體是否穩定?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斷它的穩定性如何。
已穩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征: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無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緩,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坍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跡象;
(4)目前的河水已遠離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的滑坡一般情況下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較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臺,面積不大,且不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體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臺,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并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況下具備哪些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況下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三、汛期如何預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采取措施,防范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2)廣大群眾應認真閱讀、理解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發放的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
在廣大的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針對本區內的隱患點和危險點制作了“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并下發到了監測責任單位和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要認真閱讀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內容。
(3)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4)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體及溝谷內水流夾帶泥砂的變化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些異常情況,并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監測措施或主動采取躲避措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體裂縫、巖石掉塊、泉水變渾、溝谷內水流夾帶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現異常反應等,發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并積極配合政府及有關部門采取搬遷避讓措施。
(5)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不要隨意進行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的生產生活活動。
四、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緊急情況時,怎樣逃生?
面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發生,要保持冷靜,首先判斷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脅的范圍,然后及時逃離險區。具體來說,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時,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都是從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運動,所以,應選擇向左右兩個方向逃離危險區,而不要選擇順著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運動的方向逃生。如果身處正在運動的滑坡體上,實在沒有時間逃離滑體,可抱緊附近粗大的樹木以求自保。
地質災害緊急避險方法
遇到滑坡或崩塌怎么辦
1.行人與車輛不要進入或通過有警示標志的滑坡、崩塌危險區。
2.當發現有滑坡、崩塌的前兆時,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同時通知其他受威脅的人群。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觀察,做好撤離準備。
3.當您正處于滑坡體上,感到地面有變動時,要立即離開,用最快的速度向兩側穩定地區逃離。向滑坡體上方或下方跑都是危險的!
4.當您處于滑坡體中部無法逃離時,找一塊坡度較緩的開闊地停留,但一定不要和房屋、圍墻、電線桿等靠得太近。
5.當您處于滑坡體前沿或崩塌體下方時,只能迅速向兩邊逃生,別無選擇。
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險
1.在溝谷內逗留或活動時,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這很可能是即將發生泥石流的征兆。
3.發現泥石流襲來時,要馬上向溝岸兩側高處跑,千萬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溝內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
注意:野外扎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址,盡量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溝底。
識別地質災害發生前兆
“暴雨連連下,山體吐‘白龍’”、“耳聽沙沙腳步聲,掉頭回看無人影”……這些都是民間對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前兆的描述。地質專家科學的表述即:山體滑坡明顯前兆是山坡體位裂縫、坡腳冒渾水、房屋地面開裂或拱起等;而崩塌和泥石流在發生前無明顯征兆,突發性較強。
崩塌發生前:崩塌的前緣掉塊、墜落,小崩塌發生;崩塌的根部出現新裂痕,有時可聞到異常氣味;如果崩塌是巖石體,不時可聽到巖石撕裂、錯碎聲;動植物出現異常現象。
滑坡發生前:滑坡后緣裂縫急劇擴大,并不斷出現新裂縫,滑坡體后部快速下挫,四周巖土體疏松;滑坡體前緣出現放射狀裂縫,土(巖)體隆起,前緣底部出現泉眼,水色渾濁。建在滑坡體上的房屋地板、墻壁出現裂縫,墻體歪斜,水井出現渾濁、干枯;滑坡體上樹木出現歪斜,動物出現驚恐等異常現象。
泥石流:一般發生在有大型基建工程項目如開山筑路、修建水庫和有大量矸石、尾礦堆放地區。當前三日及當天的降雨量累計達到100毫米左右時,處于危險區內的人員應撤離,只有當降雨停止2小時后方能返回住地;當聽到溝谷內有轟鳴聲或溪水上漲或突然斷流,應意識到泥石流馬上就要發生,應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哪些因素會誘發地面塌陷?
(1)礦山地下采空;(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與突水突泥作用;(3)過量抽采地下水;(4)人工蓄水;(5)人工加載;(6)人工振動;(7)地表滲水。
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l、填堵法:一般用于塌陷坑較淺小時的處理。當陷坑內有基巖出露時,首先在坑內填入塊石、碎石做成反濾層,或采用地下巖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實。陷坑內未出露基石,塌陷坑危害較小時,可回填塊石或用粘土直接回填夯實。
2、跨越法:是用于塌陷坑較大,而回填又困難的陷坑的處理方法。一般以梁板跨越,兩端支承在可靠的巖、土體上,每邊支承長度不小于1.0-1.
3、強夯法:通常的強夯法是把10~20噸的夯錘起吊到一定高度(l~
4、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過鉆孔或巖溶洞口進行注漿,其目的是強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巖溶洞隙、攔截地下水流、加固建筑物地基。
5、深基礎法:對一些深度較大,同時跨越結構又無能為力的塌陷坑,通常是采用柱基,將荷載傳遞到基巖上。
6、控制抽排水強度法。由于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礦山井下強排疏干時,影響就更顯著。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強度,是減少塌陷產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為防止或減輕洪水災害,在汛期進行的防御洪水的工作,稱防汛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堤防、閘、壩等防洪工程的巡查防守,暴雨天氣和洪水水情預報,蓄洪、泄洪、分洪、滯洪等防洪設施的調度運用,出現非常情況時采取臨時應急措施,發現險情后的緊急搶護和洪災搶救等。
防汛工作的主要內容
防汛工作分汛前準備、汛期工作和汛后檢查總結三個階段。
汛前準備:
①組織準備。建立健全防汛指揮系統和防汛搶險隊伍。
②建立健全水文、氣象測報網點,搞好通信設施,以備汛期能及時測報、傳遞雨情、水情、河勢、工情等。
③料物準備。籌集、儲備供防汛搶險用的物料。
④城市防汛準備。在有堤防防護的大中城市,往往有輸水、排水管道、輸電線路、交通路口和排水溝等穿越堤防,及時封閉好,并做好防御準備,靠山區城鎮要做好防山洪、泥石流的準備。
⑤對防汛搶險隊的骨干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以提高防汛搶險的技術水平。
⑥研究制訂防汛措施方案。包括對超標準洪水的緊急措施方案,必要時,還應根據制定的方案和防洪系統中的各項防洪工程的設計和工程現狀,編制各防洪工程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
⑦進行汛前檢查。
⑧完成應急度汛工程。
汛期工作:
①開展天氣、水情預報,進行工程檢查,及時掌握江河情況及河流水位、水情、工情,分析預估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防洪調度,和研究采取相應的對策。
②巡堤防守。組織群眾上堤巡查防守。洪水間隙,查險維修,以保持工程的完整與鞏固;發生險情,及早搶護,以防止險情擴大;防守人員上堤時間,根據防汛水位確定,大江大河水位處于警戒水位以下,河水一般不出槽,主要靠專職人員防守;洪水局部漫灘或串水偎堤,堤防有可能發生險’惰,一般即達警戒水位,防汛基干(民兵)班開始上堤,劃分責任段防守;接近或達到保證水位時,防汛即進入嚴重狀態,要增加巡護人員,嚴加防守;洪水超過保證水位,防汛進入危險狀態,要采取應急措施,并動員沿河機關、團體工廠和群眾,全力以赴,執行防御洪水方案。
③險情搶護。要做到搶護及時,方案正確。
④洪災搶救。當分洪區分洪、堤防潰口、或河流灘區漫水時,及時組織人員、財產轉移、搶救,保證人民生命安全,盡量減少財產、物資等損失。汛后幫助恢復發展生產,重建家園。
汛后檢查總結:
汛期過后對防汛進行全面檢查總結,內容包括:貫徹上級任務指示和完成情況,報汛工作、洪水調度的經驗教訓,搶險工作,料物供應,交通運輸,安全,洪災損失、抗災效益和救濟工作等。還要進行工程檢查,并組織修復水毀工程,以迎接新的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