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熬夜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習慣性熬夜,間歇性早睡,涂著眼霜敷著面膜熬著最貴的夜,一個個爭當“守夜冠軍”。
而這批“守夜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90后,有研究指出,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擾,90后也被稱為最“缺覺”的一代。這群人總是喊著“今晚一定早睡”,實際上卻比“明天就減肥”更不靠譜,熬到凌晨兩點還不忘搜索一下哪個牌子的洗發水防脫效果最好。那么為什么年輕人這么愛熬夜呢?總結下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這類人多是職場工作黨或在校學生,白天堆積的工作做不完,只能熬夜加班;工作性質所迫,需要經常上夜班;為了趕論文、趕設計、期末復習,全寢室一起熬夜。這些人內心不想熬夜,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這類人已經習慣了熬夜的生物鐘,不到凌晨兩三點睡不著,閉上眼睛輾轉反側,還不如玩會手機時間過得更快。
報復性熬夜的人晚上明明沒啥要緊事做,甚至已經困得上下眼皮打架,卻仍然堅持不睡,總感覺晚上不熬幾個小時就虧了。其實這類人是出于一種自我補償心理,白天工作或學習繁忙,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能在夜晚一個人時得到補償,感受對自由支配時間的滿足感。
熬夜猝死的案例不勝枚舉,隨便一搜就有大把大把的新聞報道,很多人身邊也有過這樣的例子。熬夜,為什么能在瞬間帶走一個健康人的生命?
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了3位美國科學家,因為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晝夜節律機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物鐘”,它影響著血壓、血糖、睡眠、新陳代謝等各種生理過程和行為方式,還控制著10%~43%的基因表達。長時間燈光照射、熬夜、借咖啡提神等會造成生物鐘失調,損害人體健康,引發失眠、免疫力下降、腫瘤易感性增加等,甚至與不孕不育也有關系。
不僅如此,熬夜還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增加普通人群心源性猝死的風險。短期睡眠會造成交感神經系統緊張,從而導致血壓升高,以及可的松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增加、糖耐量降低、心跳不規律,這些都是冠心病的誘發因素。慢性睡眠剝奪能促進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的發展,而這些疾病恰恰是誘發心臟病發作的因素。
此外,睡眠不足還會使機體免疫系統失調,促進血管壁的炎癥反應水平上調,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增加中風的風險。所以,看似健康的正常人在長期熬夜后,心血管已經受到了很大傷害,稍有刺激就可能發生猝死。
想要不熬夜,首先要遠離手機。手機是現代年輕人熬夜的“罪魁禍首”,我們可以在睡前將手機有意識地放在伸手拿不到的地方,或是下載一些睡眠APP,有助于自律。
其次,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晚上9~10點,盡量不要追劇、看小說、打游戲,因為這些事做起來是沒有盡頭的,容易越玩越興奮。可以躺在床上,聽一些白噪音,放空大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有助于入睡。睡前泡腳、喝杯熱牛奶也是助眠的好方法。
最后,飲食也要適當調整,睡前不吃宵夜,如果太餓,可以選擇一些清淡的半流食,平時多吃蔬菜水果,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熬夜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