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喜歡沒禮貌的孩子,可能除了自己的父母。
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
親戚家的孩子上初中,見人從不搭理。有一次送孩子去夏令營,母子倆曬得黝黑回來,還抱怨說,夏令營老師照顧得倒挺周到,但老覺得他們跟我家孩子不夠親近。
因為是親戚,我們旁敲側擊地問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師講話?”其實我是想說——是的,沒有人會喜歡一個不講禮貌的孩子,因為,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她若有所思,因為,她懂的。后來再見面,親戚家的小孩就忽地懂事了,小嘴巴可甜啦。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冰雪聰明的父母,你的心里必須跟明鏡兒似的。中國人好成人之美而不揭人之短,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沒有家教,因為,那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兒。
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普遍“沒有禮貌”
我培訓班里有個小女孩兒家住學校附近,每次遇到我都不主動打招呼,我以為她內向,就主動跟她搭話,特意關照她的學習。
直到有一次在樓下遇到他們一家,媽媽向我打聽女兒的成績,爸爸微笑著向我點頭示意。
小女孩兒全程沒搭理我一句,在一側和她爸爸旁若無人地閑聊,媽媽始終沒有提醒女兒說一句“老師好”,倒是爸爸還找了個不錯的借口:“這孩子平時不愛說話。”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鏡子,不懂禮貌的孩子背后,站著的是一個沒家教的家庭。
當父母說:
孩子可不都是這樣,不能怪他們。孩子還這么小,還不懂事呢。別和孩子一般見識。
孩子就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有一個自我建設:
我還小,所以不懂禮貌也沒錯。即使錯了,也沒什么,媽媽都說了,大人都不會和我們孩子一般見識。
為人父母,需要的是一點自我反省的能力,因為別人不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禮貌。
你的一次次縱容,終將變成孩子前行路上的大坑。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等到社會來教育他們的時候,就不會這么舒服了。
為什么我們要講禮貌
名門痞女洪晃曾給女兒寫過一封信,里面有這樣一句話:你的尊嚴不是來自于別人對你有禮貌,而是你對別人要有禮貌,不管別人是什么樣的。
這句話解決了孩子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講禮貌?
在一次讀書沙龍活動上,主講人講了這樣一個例子,她在高鐵上聽到一段媽媽教育四五歲兒子的對話,特別有趣。
媽媽:剛剛你上洗手間,那個阿姨幫你開門的,你沒說謝謝吧?
兒子:沒有。
媽媽:你看,別人本來要走了,看你打不開,就幫了你,是不是要說聲謝謝?
兒子:不要。
媽媽:你這樣,以后都沒人愿意幫你開門了。
兒子:不愿意就不愿意。
媽媽:打不開門,你就進去不了。
兒子:不進就不進。
主講人說,這讓她思考,該怎么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進不去門),還是從道德的角度?對一個四五歲孩子來說,怎么說才是合適的?
其實在孩子的思維中,多種答案是可以并存的,只是讀書越多, 越被告知要選出一個非此即彼的標準答案。
在這個問題上,不管是功利的角度,還是道德的角度,都是可取的。
孩子不講禮貌,其實是沒有感恩的心
之前,去一朋友家做客,朋友忙里忙外做了一桌子的菜,出于禮貌,我去廚房打下手,但是兩個人也還是忙不過來,朋友就喊她15歲的兒子幫忙擇一下菜。
沒想到這個外表清秀,學習優秀的兒子竟然一邊玩手機,一邊不抬頭地回到:“你自己不會擇嗎,我不想擇?!?/p>
朋友苦笑了一下,沒有說話。
我忍不住指責他兒子:“你怎么那么跟你媽說話呢,你媽不是剛下班,忙不過來嗎,你也太沒禮貌了?!?/p>
孩子也沒有接我的話。
我朋友說,“沒事,小孩子,不想做就算了?!?/p>
我覺得非常無奈,孩子是不愿意做這一點家務嗎?他們早就對媽媽付出的一切視為理所應當了,沒有一絲感恩的心,這種心態,小到不討人喜歡,大到終有一天,會為自己的輕狂付出代價。
之前,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父母付出一切,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小嗨老師看的心顫顫,里面列舉了很多父母從小到大為子女殫精竭慮,但是卻得不到子女的一絲感激和孝順,有的甚至還是白眼狼的例子。
比如,前一陣子一名24歲的男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兩次留級,母親不放心他,遠道而來陪讀。
沒想到,11月22日,男生與前來接自己的母親發生沖突,直接拿刀捅死了她。
中國式父母,在孩子面前,從來不知道拒絕是什么,他們付出一切只想著孩子的生活可以輕松快樂一些。
可是你對孩子的縱容,對他無禮行為的包容,其實是一把利劍,刺傷了孩子,也刺傷了自己。
孩子沒家教,未來將寸步難行
禮貌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習慣。孩子的言行舉止反映了父母的家教問題,縱容溺愛孩子最后只會害了他自己,做個冰雪聰明的父母吧,把孩子培養的知書達理,才會讓他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