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普及率在飛速提高,網民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游戲也成為許多人日常休閑的“必備品”。尤其對于自制力較差的青少年來說,吸引力更大,他們甘愿犧牲部分睡眠時間、冒著被懲罰的危險“再打一局”“再來一回合”。在游戲上投入大量的時間,沉迷游戲。
從專業(yè)上講,所有成癮行為都是成癮性疾病,又分為物質成癮和非物質成癮。物質成癮包括俗稱的毒癮、處方藥成癮、酒癮、煙草成癮等;非物質成癮又稱之為行為成癮,包括賭博成癮、游戲成癮、戀物成癮等。按照標準,游戲成癮應歸入行為成癮范疇。
如果只是單純地玩玩游戲不構成成癮,符合診斷標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離不開”。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游戲成癮的癥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于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后果也持續(xù)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網絡游戲成癮不可以隨便下結論,想要確診這一病癥,相關行為需要持續(xù)至少12個月。游戲成癮的嚴重性足以影響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yè)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
那么上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實游戲或網絡成癮和一些精神類的疾病一樣,都是大腦負責獎賞機制的腦區(qū)出了問題。網絡游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yōu)榱双@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
人體內的多巴胺是我們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而多巴胺的分泌有自己的一套精密設計過的原則,這套原則對我們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我們去學習、去進步、去適應環(huán)境。這些行為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是人類學習和適應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而在我們的大腦里,存在著一種機制,主要負責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分泌越多,大腦越興奮。因此,當我們以打游戲、酗酒以及賭博等方式產生多巴胺使大腦興奮時,便很難再愿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這時我們的大腦就可以說是成癮了。
沉迷游戲的危害不在于“游戲”,而來自于“沉迷”,這對于青少年和成人帶來的身心危害都是不可小視的。癥狀嚴重者會導致身體健康嚴重受損、自殘、自殺;癥狀較輕者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應對現(xiàn)實世界,從而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即便游戲成癮沒有導致明顯的疾病癥狀,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也有影響。
總之,對于游戲成癮,并非僅憑醫(yī)學一種方式就能治愈,需要通過心理、教育、親情和行為方式等多方探索,進而矯正游戲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