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死后安放尸骨的所在。這兩個簡單的字實際上包含了豐富的內容,關乎死,同時也離不開生。墓葬體現了人類對于死亡的態度,并且也反映了某一個歷史背景下(或者受到文化藝術傳統影響和宗教信仰熏陶所導致的)我們人類的陰陽觀、生死觀。
厚葬之風緣何盛行?薄葬之風又為何興起?一座墳瑩同時也是半部史書,我們確實能從一座座墓葬中看到文明發展的脈絡。
從本期文章開始,小編會帶領讀者們一起了解一下歷史中的墓葬文化。或許你會認同前輩先人們在面對生死時的態度,又或許你抱有懷疑。世殊時異,以今人之心體察古人所思是很困難的,但是小編覺得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從本期文章開始,讓我們認真思索一下自己死后的歸處吧。
前排警告:今天的主題是墓葬文化哦,讀者們閱讀之前三思哦。
遠古社會及夏商西周
《孟子·滕文公》這樣寫道:“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這句話描述的正是遠古時代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人死如燈滅,生前使用大地產出的資源,死后則回歸大地,化為肥料滋養大地。
但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不再那么單純,因為他們所生活的自然界中有那么多莫測的玄妙,閃電雷鳴,暴雨彩虹。而人類本身也并不簡單,奇妙的孕育,注定的死亡,從懂事起糾纏一世的夢境……人們試圖尋找解釋這些現象的方法,于是用鬼神之說解釋自然現象的方法出現了。
《禮記·祭法》中記載:“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者皆曰折,人死曰鬼”。
人死之后,身體雖然腐爛,不存在了,但他們仍舊以靈魂的方式繼續存在著,人們稱其為“鬼”——后來有部分人開始主動追求靈魂脫離塵世軀殼的方式,不是自殺,是所謂的“羽化登仙”,通過修煉使得靈魂憑依天地而永久存在。
古人認為死人的靈魂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并且擁有超越人類的力量,這力量引發了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意外,或許是天降橫財,又或許是飛來橫禍,誰知道呢。
人們對未知現象的恐懼催生出了對未知存在的猜想,由此產生了關于鬼神的各種說法,甚至人們仿照人間的制度也為鬼神劃分了等級制度(后世陶弘景所著《真靈位業圖》可謂道教鬼神系統集大成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找來觀看)。
而為了討好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又或者是人們在面對死亡時對死去的人懷有各種復雜的心情、不免產生兔死狐悲之感,甚至可能是人類本身為了讓自己在死后擁有強大的力量,可以保護自己、庇佑家族……總之基于種種原因,人們處理尸體的方式慢慢變得隆重起來,喪禮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
小編有提到過,墓葬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
從目前我國的考古資料來看,最早的墓地發現于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當時的北京猿人將洞穴中的上室作為生者的居所,下室為死者的基地,經過系統的發掘,出土有完整的頭骨三個,以及頭骨碎片,下頗骨、體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齒。根據研究分析,發現有“男性老人一人號,中年或壯年號,壯年號各一人,五歲幼兒和初生嬰兒或胎兒各一人。”
這說明,當時的氏族成員有著一視同仁的血親關系和一律平等的社會地位。人們用工具和裝飾品隨葬或許是考慮到人們死后也要工作吧。而把墓地選擇在人類居住的洞穴或屋內,既反映了遠古人類在情感上不愿離開死者,并設法保護死者的尸體免遭自然力的破壞與野獸啃嚙的觀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原始人的深層意識,即害怕死者的靈魂出來干擾危害生者,于是極力地討好死者。
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在《中國古代墓葬概說》中說“中國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己經有了墓葬,到了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明確的制度”。
大約距今一萬至八千年前,中國歷史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喪葬之禮也逐漸有了發展。
在這一時期,母系氏族公社達到了高度繁榮,處于氏族社會的全盛時代。為了共同生存,母系氏族公社內實行原始共產主義的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這在當時的喪葬習俗中得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反映。
在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母系家族是在氏族之下以原始共產制為基礎的生活單位,家族中的主體是幾代有血緣關系的女性,她們的兄弟到族外過婚姻生活,丈夫則由族外招來,世系以母親計算。
這樣就自然而然地確立了女性在現實世界和陰間世界的主導地位。當時夫妻還沒有建立共同的經濟紐帶,可以輕易的離異,雙方始終屬于各自所在的氏族,實行本氏族的宗教儀式,死后也歸葬于本氏族的墓地。這種現象,在我國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墓葬資料中得到了印證。
本期最后小編要給讀者們分享的是葬具的概念,也就是古人們最后要待的那個“小盒”。
藏具,是指裝殮死者尸體的用具。一般指棺槨或棺槨,如《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韓非子·內儲上》:“齊國好厚葬,布帛盡于衣衾,材木盡于棺槨”。《孟子·梁惠王下》:“棺槨衣衾之美也”。
但棺槨或棺槨在古代又有內外之分。棺為直接裝殮尸體的葬具,為區別于槨或槨,古人又稱其為“內棺”。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棺,關也,所以掩尸”。因其最與死者尸體親近,故又稱“櫬”,《說文解字》曰:“櫬,棺也,從木親聲。《春秋傳》曰:土輿櫬”。又因其一般以木材制成,故也稱“棺材”,如《南齊書.劉祥傳》:“(亡弟母)楊死不殯葬,崇圣寺尼慧首剃頭為尼,以五百錢為買棺材,以泥洹輿送葬劉墓”。
槨亦作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槨,葬有木覃也”。清代段玉裁注:“木覃者,以木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札記·檀弓》曰:‘殷人棺槨’。<注>: ‘槨,大也,以木為之’。言郭大于棺也”。因其在內棺之外,故稱外棺;又因其大于內棺,故又稱大棺。
棺槨的使用方法,《禮記.檀弓上》有載:“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反壤樹之。”翻譯過來,就是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嵌套,人在最里面,外面是一層棺,再外面是一層槨,最外面是厚厚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