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許倬云,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現(xiàn)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臺灣“中研院”院士。許倬云先生不僅以其學貫中西的素養(yǎng)享譽海內(nèi)外學術界,近二十年來他還致力于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力圖將歷史的現(xiàn)實意義呈現(xiàn)給大眾,在中國大陸陸續(xù)出版了《萬古江河》、《從歷史看管理》等著作,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
南北朝時期,中國地區(qū)及其周邊,許多族群遷移,彼此混合,主客形勢不斷轉變,以致這一時期之后,東亞的族群版圖,完全與過去不同。
在東漢至西晉之間,中國分裂為三國,每一個政權都吸收了許多異族成份。但是,整盤的變化,則是在西晉的政權覆滅之后,司馬氏篡竊取得政權的過程,并不能服人之心,為了穩(wěn)固政權,西晉分封子弟,各擁重兵,盼望能有護持中央的功能。然而,諸王爭奪政權,北方大亂,永嘉南渡,有一些北方大族遷移長江以南,從此即是所謂“五胡亂華”及其后長期的南北分治。
西晉覆亡,乃是政治系統(tǒng)的核心崩解,而東漢之時地方勢力已經(jīng)尾大不掉,三國鼎立,更具體的拆散了中國政治系統(tǒng)為三個分立的系統(tǒng),“皇綱解紐”導致全國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南方北方都必須重新整合,也各有其從混亂中重建秩序的形態(tài)。
先說北方,東漢末時,先有黃巾之亂,北方州郡,均為騷動,繼而群雄并起,爭奪政權,兵連禍結,村市為墟。那時以前,匈奴已經(jīng)敗亡,族眾離散,紛紛移往中國邊界。西邊羌人,其實從來沒有形成部落聯(lián)盟,更不論匈奴那樣的游牧帝國。東漢處理羌人問題,并不成功,戰(zhàn)爭之中,羌人或叛或服,不少人口卻因此遷入中國境內(nèi),甚至卷入西方邊防軍隊(如董卓的涼州軍),形成武力集團。“五胡”之中,羯是匈奴別種,氐與羌也是同類,這兩種異族,也逐漸滲透中國邊郡,甚至深入北方的腹地。舉例言之,石勒即曾為人掠賣為奴,流落到山東,后來他糾集了十八騎,剽掠地方,他的那些伙伴,也不知族屬為何,最可能者,都是流落在中國的外族人士。
因此,除了鮮卑諸部,以其原來的部落組織,集體進入中國境內(nèi),“五胡”之中,四個族群,大致都是個別的成員,因不同的機緣,流入中國。是以,當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時,中國邊疆上,已有小群的外族,如劉淵的五個匈奴都尉;另有不少的游離的外人,如石勒之例,流亡于各處,或為雇工,或為奴隸,或為兵士,或為盜賊。如果中國北方不是淪為無秩序的局面,以上兩個類型的外人,都會被龐大的中國社會吸收,終于融合于無形。
西晉覆亡,北方大亂,劉淵、石勒之輩,紛紛建立政權,最后還幾乎由苻堅控制了北方,苻堅敗亡,北方又陷入紛爭,然后才有拓跋氏以鮮卑族眾,統(tǒng)一群雄,建立北魏政權。
在這一紛爭的時期,各個胡人建立的“政權”,其實都只是以哈希的武力,控制一個地區(qū),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國家”。這些稱王稱帝的“胡人”,也未必都有大批本族的族眾,集合為其武力的主干。他們卻往往在自稱中國的君主之外,還會另加一個“大單于”的名號。“單于”是匈奴領袖的名稱,那些不是匈奴的胡人君主,借用這一稱號,不外是把自己當作中國的“他者”,以“胡”區(qū)分“華”!同時他們又自稱皇帝,又毋寧自稱為胡漢的兩合政權。凡此糅合,正如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政權,用了英國國王與印度皇帝兩個稱號,其目的在兼具“我者”與“他者”的雙重身份,將原來的“他者”轉化為“主”,而以原來中國的“我者”轉化為從屬的“客”。
“泛胡”觀點,已將各種“胡”,針對于中國的“華”,合而為同一個“他者”。相對的,漢人冉氏滅趙,大殺胡人,頗多深目多須者,多被殺害。論其體質特點,匈奴可能多須,但并不深目,可知“泛胡”是觀念,而不是具體群族。
另一個例子,姚秦崇尚佛教,還頗有其他胡人君主也尊信佛教,他們的理由:佛是“胡”人,自己也是胡人,胡人信仰佛教,是理所當然。這種選邊站的觀念,也是以集體的“他者”,當作華人“我者”的相對面,是所謂“他者”的“他者”,不是融合,而是對立。
北方的華人,既已喪失了政治系統(tǒng)的龐大網(wǎng)絡,遂只能收縮到塢堡[9-1]后面的村落小區(qū),以宗族為網(wǎng)絡的核心,以儒家禮教維持文化系統(tǒng),并以此聯(lián)絡其他孤立在胡人政權外面的漢人小區(qū)。是以,北方的局面,乃是胡漢兩個圈子的錯雜混合,胡人在城市,漢人在鄉(xiāng)村。漢人掌握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胡人政權非得倚重漢人不可。另一方面,胡騎來去如風,塢堡自衛(wèi)有余,還是必須依賴城鎮(zhèn)為據(jù)點的市場網(wǎng)絡,以為生活用品的集散。這一形勢,終于將“胡”與“漢”結合為生存的共同體。
漢人占有文化優(yōu)勢,胡人政權還是不能不羅致漢人知識分子,幫助他們參贊軍機,幫助他們統(tǒng)治國家,王猛一類人物,是苻堅等君主的有力臂助,而漢人的文化網(wǎng)絡,以師徒、同門、婚姻、故舊??種種人間倫理,可將血緣組織的宗族,拉扯為無所不屆的大網(wǎng)。胡人君主,仰仗幾位有地位的漢人賢者,即能獲得許多漢人大族的支持。于是,經(jīng)濟與文化兩個網(wǎng)絡,在戰(zhàn)亂稍止,形勢稍為安定時,即可將胡漢主客對立的格局,漸漸融合為互利的共存,胡漢之間,也漸互結婚姻,以加強彼此的關系。
北魏鮮卑,來自中國東北及北方,他們?nèi)藬?shù)比前此流入中國的雜胡眾多,而且還是以部落整體,有組織的攻戰(zhàn)征伐。因此,鮮卑進入中國的爭奪戰(zhàn),在五胡之中,最為晚起,卻很快即掌控了中國北方。從前面所述的格局中,鮮卑也迅速學到了與漢人互利的相處之道。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全面漢化,則是貫徹互利共存的政策。在全盤漢化的過程中,胡漢互結婚姻是最為重要的一著。孝文帝以后,胡人改漢姓,漢人大族改胡姓,數(shù)度反復,最后還真的模糊消滅了胡漢界限!遂將這一由對立面融合的過程,走到了終點。
即使其中也有反向胡化的轉折,例如北邊六鎮(zhèn),留在塞北,不但胡人保留胡風,北戍的漢人也徹底胡化。前者如爾朱氏、宇文氏,后者如高氏,均為六鎮(zhèn)將領,他們反向取代已經(jīng)漢化的北魏,竟又有一個時期是化漢為胡;漢兒學講胡語,便在城上罵漢人!這一插曲,為時不長,不論原為胡人的宇文氏,還是原為漢人的高氏,其政權終究在漢化大勢所趨之下,也漢化了,其部屬則建立了繼起的隋唐。
中國南方,也有主客易位的另一番融合,一方面是永嘉南渡的北方大族,自恃為文化正統(tǒng),又與司馬氏政權一體,原以為仍舊是“中國”系統(tǒng)的核心,到了南方,忽然發(fā)現(xiàn)在南方落戶生根的大族,已經(jīng)占盡長江下游吳郡的沃野良田,北方大族不得不在偏遠的會稽,求一立足地,主客之爭,竟有過三次劇烈斗爭,雙方才妥協(xié)共存。嗣后,中國文化中心,儼然在南方延續(xù),以致南人視北方為落后的地區(qū),遂使原來的中心與邊陲,南北調(diào)換了位置。
另一方面,南方原有土著,漢人稱他們?yōu)橄葱U獠,視之為“他者”。這些土著,其土地為大批南來的北人占去,一步一步退入山嶺深處。在居地被漢人聚落及道路切割后,他們分化為許多微弱族群,以致我們至今不能理清他們的族屬。經(jīng)過南朝數(shù)百年,這些原是南方主人的土著,卻以漢人流民的“他者”,逐漸漢化,最后主客混合。至今,深山密菁之中,還存留了后世稱為苗、猺、侗、壯??等等,仍是漢人“我者”之外的少數(shù)民族。
南方地方廣大,今日湖南、江西、福建、廣東諸地都是吳會核心的邊陲。兩者之間,也頗為疏離。南渡稍晚的漢人,或者在長江中游南渡的漢人,在南朝始終不能有進入核心的管道。許多南來的“流民帥”都與當?shù)赝林暮缽娭饾u融合,形成核心以外的另一批“他者”。齊梁以后,南朝不斷有內(nèi)爭,核心的力量削弱了。相對而言,邊陲地區(qū),經(jīng)過長期開發(fā)與經(jīng)營,實力漸漸增長。各地的地方勢力,強大到一定程度,即會挑戰(zhàn)核心。陳氏本是偏遠地區(qū)的豪強,遂于中央積弱時,進兵畿輔,建立了陳朝——這是另一形式的邊陲壓倒中心,頗可與北方六鎮(zhèn)壓倒北魏的情形,南北對照,可以同案討論。
中國文化的主流,原是儒家,儒家學者,在漢代是行政系統(tǒng)中的主要成份。因此,儒家與政權,常有切割不斷的互依關系。南北朝雙方的政權,都未能恢復漢代的文官制度,為此儒生雖仍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在文化上,儒家卻失去活力,至多抱殘守闕,延一縷香火而已。這時的主流,毋寧是外來的佛教,及與佛教相應的本土宗教——道教。兩者之中,佛教尤其興旺,東來胡僧,西去求法的中國人,紛紛經(jīng)過北方的絲道及南海的航路,將佛教經(jīng)典,傳入中國。鳩摩羅什等胡僧,將佛經(jīng)譯為漢文,至今仍是佛教文獻中的巨著。佛教僧侶自由來往于南北,傳播教義,也與華人學者交游切磋,他們遂成為當時中國最活躍的文化人士。若以佛教與儒家相比,我們竟可說,外來的佛教,雖然本來是客,卻占了主流地位。儒家雖然本來是主,卻在討論的議題上,淪于被動的地位。諸凡空有,神滅與神不滅,宗教與政治的關系(亦即沙門與王者的關系)??無不是佛教的主題,及儒家的響應。這一領域的主客易位,也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至唐宋始有改變。
總之,南北朝數(shù)百年間,中國地區(qū)的政治文化各個系統(tǒng),主客我他之間的關系,都有過位置倒易的現(xiàn)象。惟有經(jīng)濟的交換系統(tǒng),雖因國家分裂,原有全國性的大網(wǎng),分割為地方性的區(qū)域網(wǎng)絡,中國精耕農(nóng)業(yè)的農(nóng)田與農(nóng)舍產(chǎn)品還是必須經(jīng)過市場網(wǎng),方能收最大經(jīng)濟效應。是以,一方面,南北朝出現(xiàn)自然經(jīng)濟,以實物代替貨幣為交易。另一方面,區(qū)域經(jīng)濟網(wǎng)之間,不斷突破政治單位的區(qū)隔,終于重建了全國性的交易網(wǎng)絡,為中國網(wǎng)絡的整體性,發(fā)揮了修補破裂的功能。
——摘自許倬云《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nèi)外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