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是教師為了鞏固學生當天在學校所學知識,要求學生放學后在家里完成的作業。可是,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特別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往往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沒有“責任感”,他們意識不到做作業是學生的義務,不善于利用時間完成作業,常敷衍了事,這就成了令許多小學家長頭疼的事:有的孩子不愿意做;有的孩子做得慢;有的孩子更試圖利用說謊來逃脫作業……出現這種情況后,使得孩子當天所學的知識得不到及時鞏固,記憶出現偏差甚至根本就沒有形成記憶。可想而知,長此下去,孩子的成績怎么能優異起來呢?
要想孩子成績好,家長就要首先輔導孩子完成好家庭作業,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那該怎么做呢?
首先,給孩子創建一個舒適的完成作業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個是硬件環境,即要為孩子準備好一個完成作業的空間。其中包括光線充足的、安靜的、無噪音的房間,干凈整潔的書桌,軟硬、高低舒適的椅子或板凳,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文具、工具書、書本等。另一個是軟件環境,即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要少說話,少干預,少打擾。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
其次,合理安排作業時間。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里學習了一天了,不應該一回到家就寫作業,這樣太累了;有的甚至認為自己不在家的時間孩子完成作業,質量肯定不行。其實,孩子的記憶的時間是短暫的,并且記得快忘得也快,只有在他遺忘前得到多次的、及時的復習鞏固,才能產生永久性記憶。再再次,教給孩子正確的、科學的完成作業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是增強記憶、提高效率的法寶。例如,要教給孩子在寫作業前一定先將當天的功課復習一遍,把要求記憶的生詞、語法、概念、定義、公式、定理、規律等記牢了,再開始寫作業。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就免得孩子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一會兒翻翻書、一會兒又回憶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一會兒又打電話問別的同學,如此這般肯定就會耽誤時間,完成作業的速度自然也會慢下來。正確的握筆、書寫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就是握筆、書寫的姿勢不正確,造成寫的字不好看,書寫速度上不去,長期下去,還造成視力下降。對于任何作業,認真讀題,了解題目要求,是完成作業最基本的要求。有的孩子只讀一遍題,還沒有理解題意就下手做,結果盡管花費了時間還沒有做對。基本上所有的作業都是按照先易后難來安排的,因此,可以讓孩子做一道檢查一道,做完所有的題目后再綜合檢查一遍—這就是教給孩子檢查作業的方法。對于一些需要抄寫的語文、英語等作業,讓孩子讀一句,默一句,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抄。當然,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計劃,安排好學習、玩耍和娛樂的時間,每周作業情況總結等等都需要家長用科學的方法來指導。
最后,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做到寬嚴有度。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最好離開,到規定的時間才準時進來檢查,這樣有助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和集中注意力習慣的培養。但是,當家長發現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分神或者做小動作的時候,應該馬上提醒、制止。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難,馬上就問家長,這時,家長不應給予回答,要讓孩子自己思考,尤其是什么字不會寫啦這么簡單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動手查字典解決。孩子實在是解決不了的,要留到最后一起輔導。對難題的輔導,家長一定要有分寸,應采用啟發的方式,給孩子提示一下,多讓孩子自己解決。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希望孩子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后再多完成一些自己布置的作業,豈不知重復的作業不但加重孩子的負擔,而且會使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甚至為了避免做家長布置的作業而拖拉、磨蹭,反而養成不良的作業習慣。所以,家長要嚴把作業關,還要給孩子充分的玩耍、休息的時間。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的習慣,就等于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這比為他們存一大筆財富更有價值。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階段,尤其是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希望孩子能夠經過各位家長充滿愛心的細致地輔導與幫助,能夠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家長該怎樣輔導學生作業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在學生的學生生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低年級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低年級作為學校生活的接入階段,這段時間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今后在學校生活中的狀態,優質的教育管理可以促使還在盡快的適應校園生活,在學習上有所成績,相反的也會容易導致孩子厭學、逃學等惡習。作為低年級學生,她們還不完全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更多的還是聽從老師和家長的領導和管理,還沒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目的和要求。而在這一段時間,作為老師和家長的我們卻已經開始重視孩子的分數,但是我們知道低年級教育應以學習習慣為主,如果我們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只要習慣好,我相信他的成績會上升很快。但就目前來說,學生成績提不高的原因有是什么呢?
低年級學生年齡太小,對于學習缺乏主動性,在校老師嚴格要求,回家有家長輔導,按常理來說,成績應該差不了,但是個別學生就是成績不高,對此我們也做了調查。在調查后我總結了原因如下:在學校盡管老師嚴格要求,課堂扎扎實實,但回家后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關鍵的在于我們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存在方法和態度上的問題。
一學習態度上,好多家長由于工作關系,沒有時間輔導學生作業,但總覺得作業是一項任務,只要完成了就行了,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作業的認識。
二方法上,由于家長的學識水平各不盡同,因此在輔導學生作業上存在很大差異,由于我們的教材較過去有很大改進,教法學法上很靈活,而部分家長對此并不是很接受,在輔導學生作業上采用的還是過去的老套數,加上學上在校聽課有所得,這樣形成了學生和家長在知識上的隔化,有的家長能接受新內容,但是卻在教學方式上存在著拔苗助長之嫌。好多家長工作繁忙,在閑余時間總是抽空輔導學生作業,當學生表示接受時還行,當學生不能接受時,好多家長就表現出了極不耐煩,經常是直接給出答案,這就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動腦能力的發展。我們的教材就是以生活為主,體現生活,用于生活,好多家長把這一層給拋去了,這樣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陪讀”不是一個新名詞了, “陪讀”這種做法,在我們中華民族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代陪太子讀書,陪少爺讀書,到現在,歷史跨進了新的世紀,只要家有寶貝在讀書,必然有至少一位家長從事“陪讀”工作。晚飯后,在柔和明亮的燈光下,數以千萬計的家長陪伴在正在做作業的孩子身旁指點著,微笑著,思考著……成為現代家庭的一幅風情畫。
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可以逐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是,由于有些家長不講究科學的方法,反而適得其反,養成孩子過分依賴,不愛動腦筋的壞習慣。因此班主任如果能指導家長正確的輔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將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想對家長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在“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拖拉的孩子,規定學習時間;要求未完成書面或口頭作業不能看電視;對于思想不集中的孩子,規定不能邊玩邊學,更加不能邊做作業邊看電視;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要求他們坐姿、握筆姿勢要正確;做完作業后要預習;學會收拾好書本、文具和書包等等。
二、“陪”的目的是為了“不陪”。家長“陪”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三、五個月,逐步放手,使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不要“蹲點”在孩子身邊了。必要的時候,比如默寫,檢查的時候再陪孩子一會兒。否則,容易造成孩子以來家長的習慣。要認識到,學習是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掌握知識,理解運用,檢查考試,獲取成績都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正如小孩子學走路,先扶后放,最終能自己走。
三、在“陪”中進行情感溝通。要求家長不陪讀、慢慢放手并不是不用關心孩子學習。家長每天都要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知識缺陷或者情感上的問題,與老師溝通,使孩子能在老師家長的關心中茁壯成長。孩子剛形成的學習習慣要堅持,這就需要家長的督促、啟發和幫助。家長不要拘泥于一題一字的對錯,要著眼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對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要熱情幫助,給予耐心的啟發和解釋,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千萬不要取笑他,打擊他,尤其不要說:“這么容易都不會做。”這樣會是孩子失去自信心,對學習會感到厭倦,沒有興趣。
孩子開始讀書,自制力薄弱,爸爸媽媽在旁邊對學習習慣沒有養成或者性格軟弱、獨立能力缺乏的孩子,是“扶上馬,送一程”,有利于增強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隨著孩子年齡逐漸增大,陪讀應逐漸淡化,最終達到不陪。這樣有利于孩子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以適應繼續學習,投身社會,服務大眾的需要。
為了提高孩子的學業,許多父母都喜歡在孩子放學回家后對其進行學習輔導。專家說,在不給孩子造成過重學習負擔的前提下,父母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是,父母在輔導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有針對性
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在學習上有何不足之處,然后再對癥下藥,設法彌補孩子在學習上的缺陷。若盲目地給孩子“開小灶”,不僅解決不了孩子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還有可能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
*注意短時性
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且持續時間不長,據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一般可持續10—30分鐘,中學生一般也不會超過40分鐘。
因此,家庭學習輔導應注意簡明扼要,針對問題的要害作講解,力爭達到用時短、效率高的效果。
*因人施教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反應稍慢一些,輔導時就應該充分舉例、詳加解釋。這種因人而異的學習輔導,恰恰是課堂教學中難以照顧周全的。若在這一方面做得好,就能較好地彌補學校課堂教學的不足。
*不要越俎代庖
父母即使有輔導能力,也只能在孩子經過努力但仍難以排解的情況下,啟發孩子去思考。只在旁邊加以點撥即可,不必陪讀,更不要越俎代庖。重要的是教給孩子一些學習技巧,使其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