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多了,家長覺得孩子壓力大、沒時間;布置少了,家長擔心孩子成績下降。難度大了,后進生做不了;簡單了,優等生覺得太容易。很多教師都說,自己都不會布置作業了!
究竟一份好的作業如何布置?作業量如何控制?作業內容如何設計?不妨試一試做到以下七個原則——
原則1:每一道作業題的目的都要明確
布置作業,首先要明確作業是何目的,要清晰明確到每一道作業的目的、作用何在,加強作業的計劃性和科學性,克服盲目和隨意。
有些教師搞題海戰術,相信題目做多了,知識點就熟了。其實,反復訓練不見得就是鞏固。
小編以為,教師布置作業,一般出于以下幾種目的:鞏固知識點、培養學習習慣、激發探索精神、提升能力或是培養其他方面的品質等。親愛的老師,您是出于哪個目的呢?小編建議,布置作業前,一定要想清楚這道作業能對孩子有什么幫助哦!
原則2:作業要適量,多了少了都不好
近來,教師布置多少作業,一直備受爭議。一方面,家長見孩子作業少,會擔心教師是不是不負責任,孩子的成績會不會落下;另一方面,即使教師不布置,家長也會自己額外給孩子加料。所以,雖然減負喊得響,但不少教師還是不敢踏出那一步。
著名作家巴金寫作中曾提到了他的外孫女,小學五年級,每天作業不少,常常做到晚上九點鐘,中間只除去吃一頓晚飯的時間。“我算了算,她一天伏案的時間比我還多。我是作家,卻沒有想到一個小學生比我寫得更勤奮。”
那么,作業多少量合適呢?有關部門規定:小學生花費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以分鐘計算,大概相當于他的年級數乘以10,也就是說,一年級應該是10分鐘,二年級應該是20分鐘,依此類推。另外,老師基于明確的目的,自己先把要布置的作業做一遍,測試時間、體驗難度,再根據班級孩子的情況,基本就知道該布置多少了。
原則3:高低年級布置的作業不一樣
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哈里斯長期致力于家庭作業有效性的研究。他發現,在14~16歲的中學生中,做家庭作業的學生比不做家庭作業的學生成績優秀。但是在小學階段,家庭作業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不明顯。
哈里斯教授認為,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家庭作業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高年級學生則要通過家庭作業促進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強化。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剛走進校園,正是培養習慣的時候,對他們而言,作業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習慣的養成。
因此,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讓孩子更多體驗、感受,針對高年級學生,結合教材練習,布置作業。
原則4:作業設計要分層
哈里斯教授關于如何布置家庭作業的很多建議已被美國教育行政部門采納,其中包括:
1.家庭作業一定要有必做部分。對于必做的家庭作業,對完成有困難的學生應提供補償教育機會。
2.家庭作業一定要有選做部分,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也就是說,教師布置作業需要多層次設計。
但是坦白來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可能一個一個學生布置作業,一個班級幾十個人,一人布置一份是個不小的工程,另外教師再評閱幾十份不同的作業,這樣的工作量是非常不現實。
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教師要明確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部分。
其次,再布置一些選作部分的,非必要掌握的拔高點的知識,給學有余力的學生。
另外,還有一些泛家庭作業,可供孩子們閑余時間完成。泛家庭作業,不需要孩子們去花太多的心思去掌握。甚至有時候,可以理解成一種觀察,一個對話,或者是一次奇妙的出行。
原則5:多種作業類型相結合
一份好的作業,是不需要家長和教師強調,學生都愿意主動完成。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要設計得豐富新穎,趣味性強一點,或是實踐性、探索性強一些,讓學生參與其中。
1、寓學于樂,設計趣味性作業。
練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得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教學的效果。作業內容設計得新穎、有趣,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有一位數學老師講分數時,設計了這樣的作業:今天是小紅的生日,她請來了很多客人。生日PARY開始時,她數了數,有幾位客人還未到,就自言自語地說:“怎么該來的還不來?”來的客人一聽,心想:“這么說,我們就是不該來的了?”于是,有一半客人走了。小紅一看,連忙說:“嗨!不該走得倒走了。”剩下的客人心想:“這么說,我們是該走的了”。于是,又有三分之二的人走了。小紅急得直嚷:“我說的不是他們!”最后剩下的三人一聽,心想:“那是說我們嘍”。于是氣憤地走了。同學們,你們算一算,一開始小紅總共請來了多少客人?這樣的作業設計,內容新穎,趣味性強,學生樂學。
此外,趣味性作業設計還有游戲性練習、競賽式練習、編故事、兒歌、口語交際等;設計改錯題時還可以讓學生當“醫生”;設計判斷題時可以讓學生當“裁判”等。
2、寓學于生活實際,設計實踐性作業。
學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標。常言道,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學得好、能力高。學生學到的文本知識,只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親身參加實踐活動,動口、動手、動腦,才能運用知識,把知識轉變為技能,形成能力。
如:教師教作文《家鄉的變化》,課前可讓學生搜集家鄉在物質生活、城鄉建設、交通信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資料,通過體驗再指導寫作,學生寫來言之有物,真情實感,寫作水平隨之提高。
3、寓學于研究,設計探索性作業。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勝、最具誘惑力的學習過程。作業設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識的潛在功能,通過延伸、演變、拓展,讓學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進行探索,使學生從傳統模仿習題中轉化到對知識的研究上,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教《新型玻璃》一文時,有一位語文教師設計了這樣作業:“結合實際生活需要,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明更新型玻璃,為人類做出貢獻”。教師打破教材的局限性,結合所學知識,觸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發掘新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原則6: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傳統的作業評價中,教師包辦代替,一把尺子認真衡量,發現錯漏之處,“棒”打沒商量,學生心理壓力大。長此以往,學得不好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學習沒有積極性,越學越差,教師也“恨鐵不成鋼”。
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參與作業批改,使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變得自信。
1.師生共同批改。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作業中的“問題”題目,有目的地選擇不同個別或幾個學生,共同批改,讓學生看一看其他優秀作業,再看一看自己的作業,差別在哪里?待問題弄清楚后,再教會他們批改的方法,讓他們獨立批改自己的作業。
2.學生互改。對于一些基礎知識,簡單的練習,教師可按“好、中、差”搭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組長帶領其他同學一起進行批改,批改完畢后統一交回給老師,再由老師檢查核定。
3.學生自己批改。教師首先對作業進行整體分析,交待批改要求,讓學生獨立批改自己的作業。批改后交回教師檢查核定。
原則7:及時反饋、及時講評
教師一旦布置了作業,就一定要及時反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哪部分知識不夠熟練、哪部分知識已經掌握,也就是說,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同時讓學生產生一種滿足感、成就感,付出之后能有所收獲。
另外,批改之后一定要及時講評。從批改中發現的問題,其實就是學生在知識點掌握中的紕漏,教師一定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在學有余溫時補充好,這樣的教學才是完整的。(楓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