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年幼的人,在父母跟前的時候就孝順父母,離開父母就敬愛兄長。謹慎自己說的話,言出必行,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以后還有余力的,再去學習文章。”
小孩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建立好,因此少兒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小孩的精力又是有限的,不能責全求備要求小孩一下子學習下天下全部的知識。因此對小孩的教育需要有所側重。父母和兄長是人來到世界上最有恩情的人,因此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人本能的反應。雖然如此,也需要教給小孩,不可因過度的溺愛而泯滅了小孩孝敬之心。這樣以后再教育小孩謹言慎行,言出必行。做一個誠實有信的人。這就是在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然后由愛自己的父母、兄長延伸開去,愛其他的人。這是培養仁德的方法。讓小孩慢慢培養仁愛之心。這是在構建世界觀。小孩子在樹立了一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之后,自然而然會去親近有相似人生觀、價值觀的人。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會自然去親近仁德的人。而親近仁德的人又反過來能幫助小孩對已經構建的人生觀、價值觀,再進一步的加強加深,最終牢固的確立下來。以上是幼兒教育最重要也是最不能缺少的內容。小孩在接受了上述教育,并在實際生活中表現良好以后,若還有多余的精力。這樣再去教他學習文章、學習其他的具體知識。現代的父母往往本末倒置,反其道而行。大量的給孩子灌輸各種具體的知識。小孩精力有限,學了這個自然沒有精力去學其他的。最終沒有能在幼兒時期構建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很多考試分數很高但不會做人的人。等長大以后,其錯誤價值觀已經構建起來以后,再要改變就千難萬難了。
子夏說:“重視妻子的賢德而不重視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做到竭心盡力;為上級辦事能夠豁出性命;與朋友交往能夠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專門學習過,我也會說他已經學有所成了。”
做人這門學問,有的人需要專門學習,有的人雖然沒有特地學習就能做得很好。這是由于耳濡目染的緣故。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講的就是小孩子幼年生活的環境對其影響是非常大的。小孩子的學習是一種本能,他會模仿大人。因此長時間接觸小孩的人,比如父母、兄長或者其他周圍的人的一言一行對小孩都是一種耳濡目染的教育。因此,家有幼兒的家庭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比書本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且更加牢不可破。子夏說的重視妻子的德行而不是顏值,孝敬父母,忠于工作,待人以誠信這些內容是孔子反復強調的君子的品德。為人父母若是能身體力行做到,不但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成為一個更高尚的人。而且可以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能夠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這樣,一方面孩子在父母那獲得了正能量,反過來父母也因為孩子而慢慢變得更高尚。這就是愛的力量。所以孔子說的“仁”總是和“愛”密不可分的。“仁”或者說“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因為“愛”的緣故,父母和孩子雖然沒有進行專門的學習,但在互相的關愛之中自然做到的“仁”,怎么能說不是學有所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