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第一至三章雜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孔子的政治主張、理論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我讀《論語》第一至三章,似乎從文字中看到了孔子的表情、神色和姿態。
謙遜謹慎的神態
在《論語·學而第一》的開篇是這樣一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將這句話翻譯成現在的語氣,大意如下:
孔子說:“對于學過了的東西,又時常加以溫習、復習、練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生氣,不也算是一個有氣質、有氣節、有氣度的君子嗎?”
翻開《論語》,讀到孔子的第一話,就可以猜測、猜想、猜度出孔子謙遜謹慎的神態。
在《論語·學而第一》里,有這樣一句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大意如下: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又好犯上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好犯上,而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做那些帶根本性的事情,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利用花言巧語而使人歡喜,這不屬于仁的行為。”
是啊!一個連父母兄長及家人都不愛的人,他能愛別人,這似乎是極不可能的。
我體會,從《論語·學而第一》中,讓我感悟:學習,尤其需要謙遜謹慎。
懇切誠摯的神態
在《論語·為政第二》里,孔子圍繞“為政以德”展開精辟的論述,言辭中肯、摯切、誠實,可以從中感受到孔子懇切誠摯的神態。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居在自己的位置,而群星都環繞著它。”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做的事情,觀察他做事所用的方法,了解他內心的寄托,那么,這個人怎么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么能隱藏得了呢?”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先按照你想說的去做,做了之后再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與人團結但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卻不與人團結。”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重用正直的人,位于邪佞者之上,老百姓就服從了;若是提拔重用邪佞的人,位于正直者之上,那么,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如此等等。
我體會,從《論語·為政第二》中,讓我感悟:為政,尤其需要以德無邪。
端莊嚴肅的神態
在《論語·八佾第三》的開篇是這樣一句話: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將這句話翻譯成現在的語氣,大意如下:
孔子談到季氏,說:“居然在自己的庭院中,用六十四個美女表演天子享用的八佾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出來呢?”
其實,隨著歷史的前進,六十四個舞女算什么?好多人連二奶三奶都不止六十四個。
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即使老洛克菲勒如此巨富,也簡樸節制一生。即使貴如周公晏嬰,也節儉力行。您說的那些不管他們多富貴,其實也就是人渣而已。
在《論語·八佾第三》里,孔子論禮評樂,神情嚴厲、嚴峻、嚴正,可以從中感受到孔子端莊嚴肅的神態。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如果做人沒有仁德,又怎么對待禮呢?如果做人沒有仁德,又怎么對待樂呢?”
我體會,從《論語·八佾第三》中,讓我感悟:生活,尤其需要仁德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