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還記得《學而》第二章有子講的“其為人也孝弟”。有子的看法與孔子的看法有什么差異?孔子的觀點和有子的觀點相比,又在哪些方面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釋】
弟子,本義指為人弟、為人子的人,泛指年輕人,也指“學生”即弟子。這里指前者。
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入,指在父親的住處或指在家。
出,與“入”相對,指離開自己的房子(如外出拜師學習等)。出則弟,指用“悌”對待兄長(師長),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謹,謹慎、恭敬。
泛,一作汎(fàn),廣泛的意思。
仁,有仁德之人。
行,做到、做好(這些事)。
有余力,指有多余的時間。
文,文獻、六藝之類的學問,主要指詩、書、禮、樂等知識。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就要敬愛兄長,(在社會上)言行要謹慎恭敬而且誠實可信,廣泛地去友愛眾人,親近那些具有仁德的人。做好了這些以后,如果還有余力的話,就繼續去學習詩、書、禮、樂等知識。”
和《學而》第二章提及的“孝悌”相比,本章講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弟”: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是倫理親情之愛,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兄長,這是做人的基本。第二個層次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在社會上則要言語謹慎、誠實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博愛眾人,特別是要去親近有仁德的人,自覺地向他們學習。一個人做到了這兩個方面,就走出了一己私愛,擁有了天下大愛,進而才能為社會做更多事、走得更遠。在此基礎之上,孔子才提出第三個層次是“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你要是還有余力的話,就應當去學習文化知識。
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對父母兄弟的血緣之愛,然后發展到對天下蒼生的仁愛,培養出優良道德品行之后,再進一步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層次,這正是一個人人格成長的必經之路。“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7個方面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諸事具備,方可為“人”。所以人必須先立德做人,再學習知識技能。立德之根本在“孝”,做不到“孝”,一切無從談起。
孔子的教育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其次。《論語》中最核心思想就是孝。那么究竟什么是孝?我們怎么做才是孝?孔子的學生也多次問過孔子這樣的問題。《論語》中有很多章節都涉及到這個問題,還是留待以后去認真學習、深刻領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