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印度,牛是受保護的高級動物,甚至一點也不亞于我們國家的大熊貓待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人認為牛是圣物,不能殺也不吃更不能虐待。那么問題就來了,只養不殺不會“牛災泛濫”嗎?那些牛最終要如何來處理呢?
“前方高能,有人被圣牛撞了!”在印度,這樣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而且人們也早已經習以為常了。據說印度高鐵第一天試運行便被圣牛給“逼停”了,因為圣牛跑上了高鐵鐵路。
為什么印度牛這么“牛”呢?怎么就沒有人出來治理一下它的“違章”行為,從而為國家本來就不暢通的交通做點實事?那恐怕就要從圣牛因何被視為圣物開始了。
在印度,80%以上的人是信教的,而他們所尊崇的印度教之神“濕婆神”的坐騎便是牛。印度人相信,濕婆神為印度最早的宗教,而且其淵源甚早,并一直與天庭共同存在。
濕婆神每天會騎著牛到印度土地上視察,保佑他們的平安。如果要將牛殺了,或者是對牛不敬,那豈不是直接對神的挑釁么?
不僅如此,印度人還相信這樣的說法:惡魔想要變成一頭母牛,必須要經歷86次輪回(比唐僧取經還難呢),只有轉成母牛之后,下一世才會輪回為人。如果在這過程中殺了一頭牛,那就必須要回到起點,重新經歷86次輪回之苦。
且不管人是不是有輪回,只這過程就夠驚心的了,看來他們也真的不容易,放著香噴噴的牛肉不能吃,為的就是少經歷一點輪回之苦。
除了這宗教方面的說法,其實牛在印度已經成為爭名奪利的利器,很多人就拿牛說事。比如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的沖突,一個必須要殺牛的,一個則是絕對不能殺牛的。印度政府如果要同意本國伊斯蘭教徒殺牛的話,那就會引發國家動亂。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印度教的圣人巴維就因為圣牛被濫殺而絕食抗議。與此同時,喀拉拉邦的穆斯林及基督教徒則公開進行殺牛吃牛肉活動,從而來回應巴維的抗議。
最終,印度前總理理德賽只好答應巴維會制定新的法律來禁止殺牛的行為。事實上理德賽本身就是印度教徒,而且極為虔誠。
在這次事件之后,他成功地提出了全面保護牛的法案。不過,這件事似乎在印度一直受到爭議,就有穆斯林的議員說過:牛將聯邦結構的均勢打亂了。
但不管對峙何等艱難,因為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數過多,所以這一法規都很難被打破。相反,如果想要打破這一法規,則很可能影響自己在政治上的穩定。就連印度甘地都說過,母牛是印度最好的伴侶。
哪個政治家會去殺自己的伴侶呢?所以印度牛就這樣一直保持著“牛哄哄”的氣勢,在印度街頭自由漫步。
這時就有人問了:牛越來越多怎么辦?印度牛最終要如何來處理呢?嗯,這確實是個問題,畢竟沒有人愿意生活在牛群里,印度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國家變成牛海而視而不見。
但這件事卻被印度很好地給化解了,為什么這樣說?按照印度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現狀來劃分牛的等級,是不是很高明?
確實,印度人很多,可他們的等級卻并不相同,這就讓社會的可控性質一直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而不是所有人的手中。牛也是如此,有些牛是不能殺的,但有些牛卻是注定要被殺掉為國家創匯的。
正常情況下,印度的牛與人一樣,因為種姓的不同而被劃分為不等的等級,通常,第一等級的牛就是圣牛了,它們還有一個名稱,叫作瘤牛。這種牛比較好確認,顏色較淺,頸背部突出,有點像駱駝,但只是單“峰”而已。
這種牛打死不能吃,政府不僅為它們特別建立了“養老中心”,還每天貼補“養老費”,以供這些圣牛中的老年無能力自理之牛來“養老”。據說每頭牛每天的補貼約為四塊人民幣的樣子,這比很多印度人尊貴多了。
除了這一等級的,還有一種被稱為流浪牛的。這些牛最初就是供于人民耕種、產奶,但慢慢老了不能勞動,沒有產出了。政府又不會為他們發放補貼,于是這些牛就只好自尋活路,或者是自然等死了。
還有一種牛便是人們所不知道的:專業創匯牛。因為牛不只能產奶、干活,還能產肉與皮,從而為印度人創造大量的財富。為什么印度會是世界第三牛肉出口國?就是這些牛的貢獻呀。人民要生存,政府要運轉,那么多牛不殺怎么辦?
有這樣一個統計:牛在印度縱然金貴,但卻也會因為撞人、撞車、踐踏作物而受到人民的憎恨,因而每年都會有幾百萬頭牛死于非命。其中,孟買雖然有著禁止殺牛的法令,可每年都會有十萬頭以上的牛被宰殺。
看看,這就是印度牛的命運,因為形象不同,它們最終的結局也不一樣。但據說印度人還是很不喜歡穆斯林商人過去販賣牛的,有些人便以此為手段,來操縱宗教主義,從而為自己的權力造勢。所以穆斯林商人經常會被印度人追打,一度都不敢過去買賣牛了呢。
不管怎么說,印度牛還是挺神奇的,或者這樣說:印度人還是挺神奇的,他們將牛視為圣物,甚至會飲用瘤牛的牛尿,說可以驅病化邪,強身健體。好吧,這個有點重口味,是不是有作用我們就不討論了,畢竟這個只有喝過的印度人才有發言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