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BPD)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簡稱邊緣人格。它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行為上的極端對立表現的同時出現。邊緣人格因介于健康、憂郁癥、精神官能癥、精神病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故稱為邊緣人格。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的部分,因容易遇到一點小事就感到受傷,無法控制沖動的欲望,作出自我傷害、傷害他人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復出現。其他癥狀可能包括會出現強烈的被拋棄恐懼感,隨之而來的恐慌、絕望和不恰當的憤怒。
邊緣人格與其他心理疾病的不同在于,此患者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長期形成后僵固不具彈性,使患者產生不當的思考、行為與應對模式。
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診斷手冊(DSM-V),以下九項癥狀,如符合五項以上,即是診斷邊緣人格的主要依據之一: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 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沖突
4. 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9. 在瞬變中,出現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嚴重解離現象
患者仍卡在依賴他人的角色中,無法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有人認為,邊緣性人格的五大罹患可能因素為:
邊緣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長的。此外,情緒可能會再三重復,并持續一段長時間。因此邊緣人格患者在強烈的情感經驗之后,會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到平穩的情緒基準。
邊緣人格患者對情緒時好時壞。邊緣人格患者常常格外的理想主義、充滿快樂、令人喜愛。然而當他們感覺被負面情緒征服時,會經歷到強烈的悲痛而非難過,羞恥和丟臉而非輕微的難堪,憤怒而非煩惱,恐慌而非焦躁。尤其當感受到被拒絕、孤立和感到失敗時特別容易受傷。在學到其他的應對機制前,他們處理或逃離強烈負面情緒的努力可能引起自我傷害行為。他們往往知道他們的負面情緒反應的強度,因為不能調節,只好完全封鎖情緒。
雖然邊緣人格患者也容易感到強烈的喜悅,他們特別容易感到煩躁不安(dysphoria)。體現為:1) 感覺被背叛 2) 想要傷害自己,和3) 感覺完全失去控制。除了激烈的情緒,邊緣人格患者還會經歷情感不穩和易變,包括憂郁沮喪和情緒高昂的快速改變,憤怒和焦慮、沮喪和焦慮中的轉換頻繁。
沖動行為很常見,包括:物質或酒精濫用、飲食疾患、不安全的性行為、多重性伴侶、過度消費或危險駕駛。也可包括離開工作或一段關系、離家出走、偷竊,自傷。
邊緣人格者的沖動行為能立刻緩解情感上的痛苦。然而此行為所導致的羞恥與內疚反而更加深痛苦。邊緣人格患者經常因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愧和內疚,然后體驗更強的沖動行為去舒緩新的痛苦。久之陷入成癮行為。
典型的邊緣人格患者會出現依賴、黏人、理想主義等的性格,但一旦朋友開始抗拒他們的需求,他們的反彈又會成為另一種極端,像是貶抑對方、抗拒親密的關系或一味逃避等。患者一面期望與人緊緊相系、被照顧,但卻又害怕親密關系,在這樣矛盾的心態中不斷受苦。 他們會以某些手段操控對方,像是抱怨身體不適、表現出虛弱或無助、自虐、自殺等,意在引起對方注意并獲得照顧。
由于患者缺乏'客體恒常'的感覺,故與他人相處時,對對方的感覺總是變來變去。也總是專注于局部,無法感受并看到事情的全貌,所以較難從過去的錯誤經驗中學習,也無法客觀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因此不適當的感情模式總是陷入惡性循環。使得患者對于自己的自信心日漸低落,產生自我認同障礙。他們無法培養真正的自信,以健康的方式依賴他人。第二階段-從敘述過往,了解自我(家族病史或者成長經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