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 ||
DSM-Ⅳ診斷標準如下: 一種彌散的不穩定的人際關系模式,以及不穩定的自我印象和情感反應。開始于成年前期的顯著的沖動行為并延續至今,且符合下列五條或以上。 ①極度地努力避免真實的或想象中的被拋棄。注:不包括第五項的自殺或自殘行為。注:不包括第5項的自殺或自殘行為。 ②不穩定的、激烈的人際關系模式,具有極度理想化和極度貶低對方,在兩者間搖擺的特征。 ③認同混亂:顯著和持久的不穩定的自我印象和自我感受。 ④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潛在的自我損傷沖動。(比如:亂花費、性亂、藥物濫用、暴食、飛車等)。注:不包括第五項的自殺或自殘行為。 ⑤重復的自殺行為、自殺姿態、自殺恐嚇或自殘行為。 ⑥由于顯著的心境不穩導致的情感不穩定。(如:激烈的持續的煩躁不安、易怒或常常持續數小時,很少超過幾天的焦慮。) ⑦慢性的虛無情感。 ⑧強烈的另人生厭的憤怒或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例如:時常發脾氣、持續的憤怒、經常的肉體攻擊。) ⑨短暫的、與應激相關的偏執意念或嚴重的分離癥狀。 注:摘自美國精神病協會(2000,第710頁)。
邊緣性人格與自戀性人格是近年來國外學者重視的前緣性話題。學者們爭先討論之。以客體關系、自體心理學的認識,這些患者早期的客體關系出現了問題,對于他們形成病態性人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認為,邊緣性人格的早期客體關系是溺愛的,而自戀性人格的早期客體關系是嚴厲和壓抑的。這些傷害都是發生在前伊迪普斯階段。這些理論的引進,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了我們過去曾經常見,但又不能很好認識的臨床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