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源流
華夏者,中國之古稱,或謂古漢族之自稱也。
辭書亂解之華夏
亦作“諸夏”。漢族先民或中國(中原)的古稱。通常認為始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最早以“華”、“夏”分稱者較多。“華”意為“榮”(《說文·華部》),“夏”意為中國之人(《說文·夊部》)。中國則含有“中原”之意。《尚書孔氏傳》中稱:“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孔穎達疏謂“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并認為華夏連稱“謂中國也”。……
后面還有幾句話,懶得抄了。
華夏一詞,在《辭源》②中的解釋:
《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疏:“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三國魏曹植《曹子建集·九·七啟》:“威慴萬乘,華夏稱雄。”華夏初指我國中原地區,后來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
作為中國辭書的權威之作,《辭海》和《辭源》竟然如此解釋,可謂貽笑大方矣。
此詞條的作者還是回家賣白薯去吧。^-^
《辭海》該詞條的作者,移花接木的功夫實在了得。
先是把華的意思解釋為,榮。
華者,《說文》云:榮也。
但是這個榮,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辭海》的解釋,有望文生義者云:華夏原義為光榮的夏人,即榮耀的中國人。
扯吧,扯到淡騰。^-^
榮者,《爾雅·釋草》云:木謂之華,草謂之榮。
用現代漢語來說:木本植物的花叫做華,草本植物的花叫做榮。
《尚書孔氏傳》,學界一般稱其為偽《孔傳》。
真正的《孔傳》為孔安國所作。可惜,歷永嘉之亂,與《古文尚書》一起皆不知所蹤。
我們今天見到的《孔傳》和《古文尚書》,是后世托偽之作,故稱之為偽《孔傳》和偽《古文尚書》。
該詞條所引之孔穎達疏,并非出自偽《孔傳》,而是出自《春秋左傳正義》。
《左傳·定公十年》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孔穎達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該詞條作者竟讓把偽《孔傳》的傳,和《左傳》的疏拼湊在一起,可謂別出心裁。
乾坤大挪移耶?!
之后抄書竟然都要抄錯,孔穎達說的是服章之美,竟然抄成服裝之美。
于是服裝一詞,得以提前誕生了幾百年。
您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著實令人欽佩啊!^-^
《辭海》引了偽《孔傳》,于是乎《辭源》就要引偽《古文尚書》。
沒有最偽,只有更偽乎?^-^
我們今天看到的《武成》,即出自偽《古文尚書》,是公認的偽篇。
《辭源》竟敢拿偽篇出來說事,寫這個詞條的磚家,您大腦沒進水吧?!
新版的《辭海》和《辭源》,華夏詞條寫成什么樣?懶得去看了。
治學者,必有學養也!
好自為之吧。
華夏訓詁
華者,《爾雅·釋草》云:荂也。
荂者,《韻會》云:榮也,華也。
榮者,《爾雅·釋草》云: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華者,《說文》云:榮也。
段注《說文》曰: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
華,象形字,花盛開貌。
故,華者,花也。
華字見于金文,甲骨文未見也。
華者,花之本字也。
花,形聲字,段玉裁以為起于北朝。
夏者,《說文》云: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兩手;夊,兩足也。
段注曰:夏,引伸之義為大也。
按許慎童鞋之說,夏,當寫作,夓。
今文之夏,兩手無有,亦古之簡化字耶?
白川靜曰:夏,作為季節之名被使用,初見于春秋時期的金文,并非古代用法。
夏-金文
《周書》所見之華、夏
華、夏二字皆見于《周書》。
其中,華字凡一見,夏字凡二十三見。
華字凡一見。
《顧命》凡一見:
華玉仍幾。
曾運乾注曰:華玉,五色玉也。
曾說是也。
華者,花之本字也,先秦無花字。
華玉者,花玉也。謂之五色玉也。
夏字凡二十三見。③
《君奭》凡一見,《康誥》凡一見,《召誥》凡四見,《多士》凡五見,《多方》凡十見,《立政》凡二見。
其中,《君奭》云: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立政》云: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我有夏,為周人自稱。
《康誥》云:用肇造我區夏。
我區夏,亦為周人自稱。
《逸周書》今人以為周初真古文的篇章中,華字未見,夏字凡一見。
《度邑解》凡一見: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
有夏,謂夏人也。
華字,在《周書》中凡一見,其義為,花。
夏字,在《周書》和《逸周書》中,凡二十四見,其義為,夏國或夏人。
多數時候,夏字作為對前朝或先人的稱謂。
而上面引的《周書》中的三個例子,則是以夏為自稱。
華字辨析
華者,花也。
是為華之本義。
那么,華字的引申義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周書》中,華字作花解,為其本義。
來看看《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有言,其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收錄的詩歌起自西周初年,這個論斷大可值得懷疑。其中號稱周公所作的詩,已被證明是后人托偽之作。然謂《詩經》收錄的詩歌終于春秋中葉,則是可信的。則《詩經》當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第二本書了。
我們來看看華字在《詩經》中的用法。
華字在《詩經》中凡十六見④,重句不計。
《小雅·鹿鳴之什·白華》、《小雅·鹿鳴之什·華黍》兩篇今佚,題目中有華字,其義不明。
其余十四見,十二見為華之本義。
余二見,一為瓊華,一為白華,亦當以華之本義作解。
瓊華者。
《國風·齊風·著》云: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毛傳曰:瓊華,美石,士之服也。
當是石之美者若瓊華,故謂瓊華為美石也。
則華者,亦花也。
白華者。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毛傳曰:白華,野菅也。已漚為菅。
菅是一種植物,故白華亦當是一種植物。
當以其花白而得名也。
則華者,亦花也。
《詩經》中的華字,均可用花字替換。
由此,我們近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春秋中葉之前,華字就是花字,其衍生義尚未產生。
華字最早的引申義,大抵見于老子的《道德經》。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高亨《老子注譯》云:華,古花字。老子之意,花是虛美而無實用。
竊以為:花者,多輕薄,而極少厚重者也。
故,華者,謂浮華也。
華字在《道德經》中,僅見于此。
《論語》為春秋、戰國之交的文字。
華字在《論語》中凡三見,為:子華、公西華、常棣之華。
子華、公西華者,公西赤也。
孔圣人之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也。
常棣之華者,引《詩經》之文也。常棣之花也。
《左傳》中華字很多。大體有幾種情況:一曰,華字本義;一曰,華氏;一曰,名華、字華;一曰,地名;一曰,代指中國。
華字本義。
《左傳·文公五年》云: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華而不實者,花而不實也。
以華字為氏,為名,為字,其義不知。
以華字為地名。
如華陰、華山者,華字皆當作崋,謂崋陰、崋山也。
此崋,非彼華也。
以華字,代指中國。
《左傳·襄公四年》云:諸華必叛。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魏絳言)
以華、夏二字聯用,代指中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云: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聲子言)
以華、夏二字分用,代指中國。
《左傳·定公十年》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丘言)
此時,華字諸多的引申義尚未產生。
《左傳》中突然以華字代指中國。
華夏者,花夏耶?
還好,《國語》中,首次出現了華字的褒義引申義。
《國語·魯語上·十六》云:
仲孫它諫曰:“……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
文子曰:“……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華國者,光耀其國也。
國華者,國之光彩也。
則華夏者,光彩之中國人也。
總結
華、夏二字,皆見于金文,而不見于甲骨文。
則此二字的歷史最多只有三千年。
是故,商人與華夏無關。
夏字的本義是夏國,或者夏人。
許慎童鞋以為,夏,為中國之人。
基本正確。
華字是花的本字。其本義就是花。
華字的褒義引申義始見于《國語》,大概是在戰國初年之后。
華夏一詞,始見于《左傳》,可以確定是在戰國初年之后了。
則華夏一詞,作為中國的古稱,實在是產生得太晚了一些。^-^
注:①《辭海》版本,1989年版,1990年12月第1版,1996年11月第15次印刷。
②《辭源》版本,修訂本,1-4合訂本,1988年7月第1版,1988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
③夏字于《尚書·周書》凡二十三見(注解請參看拙作《周書今譯》):
《君奭》凡一見: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康誥》凡一見:
用肇造我區夏。
《召誥》凡四見:
相古先民有夏。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歷年。
《多士》凡五見:
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格,向于時夏。
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
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
《多方》凡十見:
惟帝降格于夏。
有夏誕厥逸。
乃大降罰,崇亂有夏。
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
刑殄有夏。
惟夏之恭多士。
代夏作民主。
非天庸釋有夏。
乃惟有夏圖厥政。
《立政》凡二見:
古之人迪惟有夏。
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④華字于《詩經》凡十六見,重句不計:
《國風·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毛傳曰: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灼灼,華之盛也。
華者,花也。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云: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孔穎達疏曰:上章言唐棣之華,此章不言木名,直言華如桃李,則唐棣之華如桃李之華也。
華者,花也。
《國風·鄭風·有女同車》云: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毛傳曰:舜,木槿也。
華者,花也。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云: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毛傳曰:荷華,扶渠也,其華菡萏。
華者,花也。
《國風·齊風·著》云: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毛傳曰:瓊華,美石,士之服也。
當是石之美者若瓊華,故謂瓊華為美石也。
則華者,亦花也。
《國風·檜風·隰有萇楚》云: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所謂萇楚,即羊桃。
華者,花也。
《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云:皇皇者華,于彼原隰。
毛傳曰:皇皇,猶煌煌也。高平曰原。下濕曰隰。忠臣奉使, 能光君命,無遠無近,如華不以高下易其色。
華者,花也。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云: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毛傳曰:常棣,棣也。
華者,花也。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云: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毛傳曰:爾,華盛貌。常,常棣也。
華者,花也。
《小雅·鹿鳴之什·出車》云:昔我往矣,黍稷方華。
孔穎達疏曰:則中國黍稷亦六月華矣。
華者,花也。
《小雅·鹿鳴之什·白華》(今佚)
《小雅·鹿鳴之什·華黍》(今佚)
《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云:裳裳者華,其葉湑兮。
孔穎達疏曰:詩人遇讒絕世,傷今思古。言彼堂堂然光明者華也,在于上。又葉湑然而茂盛兮,在于下。華葉相與,共成榮茂。
華者,花也。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毛傳曰:白華,野菅也。已漚為菅。
菅是一種植物,故白華亦當是一種植物。
當以其花白而得名也。
則華者,亦花也。
《小雅·魚藻之什·苕之華》云:苕之華,蕓其黃矣。
毛傳曰:苕,陵苕也。將落則黃。
陵苕者,凌霄花之別稱也。
華者,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