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心曲楓教授的專著《An Exploration of Prehistoric Ontologies in the Bering Strait Region(白令海峽地區史前本體論研究)》由英國劍橋學者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資助出版發行。小編覺得,不管在中國考古學界還是在北極學術圈里,這都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首先,據不完全統計,本書很可能是中國本土學者出版的第一本英文北極考古學著作。第二,它代表著中國北極人文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本書回顧了史前藝術研究的考古學理論,總結出從認識論到本體論轉變的理論發展趨勢,結合阿拉斯加大學北方極地博物館的考古學和民族學材料,對白令海峽地區的史前文化(公元100至1700年的北方海洋文化)及藝術系統進行了歷時性梳理,并綜述了十九至二十世紀白令海峽兩岸原住民在日常、儀式和薩滿活動中的藝術行為。本書第五章使用民族學類比法對北方海洋文化紋飾中的圈點圖案、動物形象和人物造像重點分析,對神經心理學模式進行了檢驗;在第六章又對麥克吉研究圖勒文化時提出的二元結構理論再評估,發現白令海峽地區愛斯基摩的物質文化更可能與人和非人之間的主體間關系有關。根據人類學研究中的本體論和關系考古學理論,本書第七章重新審視了“身體”概念,提出史前擬人化圖像代表了身體變形,是多重的、超越人類自身的身體重建。
圖勒文化捕鯨鏢槍頭(圖片提供:曲楓)
舊白令海文化的海獵鏢槍復原圖(圖片提供:曲楓)
本書不僅是關于史前藝術的嚴肅研究,也對白令地區愛斯基摩人的世俗與精神生活進行了生動的介紹。居住在世界極北地區的愛斯基摩人過著定居生活,以捕獵海洋哺乳動物和陸地動物為食,以動物皮毛制作衣物,出行時使用狗拉雪橇和皮艇等,不僅適應了極寒環境,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各類活動中創造了豐富而燦爛的文化。本書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史前與近現代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儀式場景以及他們使用的哈噴槍頭、動物人物塑像、玩具、面具等典型物質文化產品,展現了獨特的愛斯基摩文化,也為認識世界文化多樣性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愛斯基摩村莊中的老人在進行傳統擊鼓表演(圖片提供:曲楓)
上世紀末以來,中國學者逐漸認識到,中國考古學必須關注世界范圍內的多樣文化并發出中國聲音。蘇秉琦老先生早就提出中國考古學者“走向世界”。林沄先生也一直鼓勵中國學者要擴大眼界,對世界考古學有所貢獻。張光直先生提出中國考古學要跳出中國圈子,躋身世界主流。
曲楓與阿拉斯加考古學家克羅維爾在一處圖勒文化考古工地(圖片提供:曲楓)
近年來,中國考古學者逐漸“跳出中國圈子”,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并開展世界知名考古學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工作。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起就與埃及在考古研究及文物保護方面開展合作,陳星燦所長在2018年與埃及文物部簽署了雙方合作和互助協議。李新偉研究員在洪都拉斯科潘遺址進行了多年考古工作,親歷發掘瑪雅文明遺址并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為中國學者研究中美洲文明提供了一手資料。中國人民大學魏堅教授歷時三年,在中、蒙、俄三國組織并參與多國巖畫聯合考察活動,并擔任主編將研究成果出版(《中蒙俄聯合巖畫科考與論壇論文集》)。河北師范大學湯惠生教授近兩年帶領聯合考古隊在巴基斯坦印度河上、中游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為我們認識哈拉帕文化及其源流、探討印度河文明與中國文明的關系提供了依據……中國學者已經越來越多地把握境外考古的機遇,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研究中國豐富材料的同時,也在國際上為“屬于全人類的問題”做出貢獻。
李新偉和洪都拉斯考古學家Jorge Ramos在隧道里工作(圖片提供:李新偉)
魏堅教授等多國學者在進行巖畫考察(圖片提供:魏堅)
湯惠生教授率隊在巴基斯坦哈拉帕遺址發掘(圖片提供:湯惠生)
曲楓教授該專著一出版,歐美學者的書評就跟了上來。其中,美國史密森學會考古學家費茨的評論最有代表性,他說:“《白令海峽地區史前本體論研究》一作集多學科理論于一體來處理久而未決的有關史前愛斯基摩藝術的歷史與功能及其與遠東文化藝術的關系問題,為人們逐漸理解中國與北極的聯系以及北太平洋藝術表達、儀式和信仰系統的起源與意義奠定了學術基礎”。
史密森學會考古學家費茨與曲楓在史密森學會館藏中心(圖片提供:曲楓)
既然美國人都意識到了中國人研究北極的重要性,小編就不再啰嗦了。最后小編希望將來會有更多年輕人來做北極考古,歡迎繼續關注我們北冰洋研究中心哦。
曲楓在白令海峽圣勞倫斯島庫庫里克遺址考察(圖片提供:曲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