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青海省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于1979年籌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館?,F(xiàn)有藏品1萬多件。其中有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銅器;漢、唐時的銅印、銅俑、銅鏡、碑刻、寫經(jīng)、木俑、銅鐘、波斯銀幣;元代的紙幣、石造像;明、清時期的瓷器、書畫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銅印、民族服飾,明、清王朝給少數(shù)民族地方官員的封誥以及佛經(jīng)、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藝術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經(jīng)過青海果洛時遺留的公文包、銅鍋、軍帽等。歷代傳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藝術品最有特色。

    新館采用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手法,中間的樓頂裝飾有一個廡頂,兩邊也各有一個廡頂,具有濃郁的中華傳統(tǒng),遠看狀如展翅的巨鳥。


 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00平方米,內設主、側展廳9個,展出面積9146平方米。

    進入大廳,左右各有一個展廳,都是臨時展廳。正在展出的是《吳立志葡萄畫展》。


    吳立志 1963年生于陜西扶風縣,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師從我國著名畫家蘇葆楨,專修中國花鳥畫,遂登堂入室,走向成熟?,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陜西省人大書畫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國防大學特聘書畫家,新疆絲路畫院、烏魯木齊畫院名譽理事,法門寺書畫院名譽院長。







































真不愧是“葡萄王”,就象徐悲鴻畫馬一樣!

    二樓上也有兩個展廳,左面是青海歷史文物展廳,右面是本地民俗展廳。

    青海歷史文物展廳分史前和史后兩個大的部分。


    史前文明又分為“遺骨化石”“鑿石創(chuàng)業(yè)”“摶土成器”“雕骨為飾”“琢玉以祀”“熔金造物”六個單元。

   “遺骨化石”主要展示地質時代的動植物化石,青海以前是非常濕潤的,有犀牛、大象、祖鹿等動物的化石。








   “鑿石創(chuàng)業(yè)”主要展示新舊石器時期發(fā)現(xiàn)的石器,無法想象那時的石斧、石刀、石鐮、石鑿、石鏃等已經(jīng)那么好。

    還有一個早期的石磨,碾子是一塊圓潤的石頭,碾盤仿佛一個石盆。



   “摶土成器”主要展示彩陶文明,青海發(fā)現(xiàn)的彩陶是世界上最多的,被稱為“彩陶王國”,發(fā)現(xiàn)地柳灣被稱為“彩陶的故鄉(xiāng)”,這里有各個時期的彩陶,上面的形象惟妙惟肖,展品中有獨特的陶鼓和陶鞋,真是獨具匠心。

    喇家是一個位于青海省民和縣的平靜村莊,喇家村村民們經(jīng)常在耕地時從農(nóng)田里挖出死人的尸骨,而且這些尸骨大多身首異處,但既不像在墓穴中,也不是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里,而是隨意裹挾在泥土之中。這種特殊的出土狀況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1998年,一場對于喇家的大規(guī)模考古挖掘開始進行,這次挖掘找到了古人生活過的房址、舉行儀式活動的廣場和城池外的壕溝,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其它生活工具。右一圖中一對母子,母親雙膝跪地,眼神凝視上方,似乎在祈求上蒼留給她的孩子一條生路。右二圖中,母親俯臥在地,在她的左肩上方,露出一個小孩的頭顱,可以想象,母親正是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某種深重的撞擊,保護著自己的孩子。專家判斷是地震毀滅了這個村莊。


    喇家遺址作為中國史前史上唯一一個災難遺跡而被保存下來,而樣同時出現(xiàn)地震、洪水兩種地質災害的人類災難遺跡也是絕無僅有的,同時,喇家解決了齊家文化時期人類居住形式的問題,大型石磬的出現(xiàn),先民在4000年前已經(jīng)用谷子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面條,都為喇家在中國考古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石磬,齊家文化風格,長91厘米,寬61厘米,厚4厘米,呈長方形,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懸掛,邊緣有象征性的刃部,說明它是仿制同時代長方形石刀的形狀制成,與常見的弓背行、曲尺行磬不同。這個巨大的石磬最令人激動的發(fā)現(xiàn)是它的構行符號“黃金律”,這說明齊家文化居民制造石器時已有充分的美感,石磬雖然巨大但它的造型與大小并不是隨心所欲確定的,而是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律制作的,所以石磬的音律很完整。


宗日文化


    宗日遺址位于黃河上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在西寧的西南方300公里,已經(jīng)遠離了青海河湟地區(qū)很遠,但宗日遺址最早期的發(fā)現(xiàn)仍是馬家窯文化的,例如這件國寶級文物雙人抬物彩陶盆,通高11.3厘米,口徑24.5厘米,腹徑24.5厘米,底徑9.8厘米,為細泥紅陶質,大口,唇外侈,鼓腹平底,腹部兩側有對稱的乳紐,器表打磨光滑,繪內外黑彩,內繪四組雙人抬物圖案,兩個面對而立,背微彎,兩腿分立,兩臂前伸共抬一圓形物,從造型還是紋飾都是馬家窯的東西。

    青海省宗日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青海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國寶級文物。通高12.5厘米、口徑24.2厘米、腹徑29厘米、底徑9.9厘米,在橙紅色的泥胎上,用黑彩在其內壁上分別繪畫了兩組共二十四個人的人物圖像。二十四個人被四層括號型紋樣分成兩組,一組十三人,另一組十一人,相互位置大致對稱。

靴形陶罐







    與卡約文化分布區(qū)相鄰的黃河上游地區(qū),分布著與馬家窯文化更加密切辛店文化,作為西北地區(qū)最后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存,其經(jīng)濟生活以畜牧業(yè)為主,兼營農(nóng)業(yè),制銅的水平也不低。辛店文化的彩陶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攙有石英砂、碎陶末、蚌殼末和云母片等攙和料。陶質粗糙、疏松,火候較低,表多磨光,比較馬家窯不能比。




    卡約文化是與辛店文化大概同期的早期青銅文化,它的分布范圍東起甘青交界處的黃河、湟水兩岸,西至青海湖周圍,北達祁連山麓,南至阿尼瑪卿山以北。卡約文化中彩陶比例非常小,陶質粗糙,打磨不精細,內含碎陶屑,器表領部和頸部大多涂成土紅色,這是卡約文化類型的一大特征??s文化彩陶的圖案非常值得細細研究,圖案多繪在上腹,紋樣為簡單鳥和動物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鹿紋,請注意這個雙腹耳壺,壺頸較粗短,而口沿微翻上它的圖案,是不是有明顯的歐洲風格,這不可能是巧合,這種大型鹿在這一高海拔地區(qū)是不多見的,這種圖案甚至這種器型應該是從歐洲北部地區(qū)傳入的,而傳入時間應該不晚于卡約文化中期,也就是夏商時期。

    就在中原地區(qū)開始諸侯混戰(zhàn)之時,遠在甘青交匯處的一個狹小區(qū)域,突然出現(xiàn)了一種被稱為“唐汪文化陶器”類型,年代可能與辛店文化同時,陶器同辛店文化一樣質地較粗,但表面磨光,黑色彩繪,紋飾以各種波浪紋為主,與之前的馬家窯文化非常類似。






    作為黃河上游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公共墓地,樂都縣的柳灣遺址涵蓋了從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和到齊家文化的完整歷程。所以被稱作是“彩陶的故鄉(xiāng)”的地方不是馬家窯而是柳灣。
柳灣遺址總面積達到十一萬平方米,是中國迄今已知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墓地之一,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掘的墓葬將近兩千座,要知道從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時至齊家文化大約經(jīng)歷了600年以上,再從齊家文化發(fā)展到辛店文化時期就要有1000多年,柳灣人在一個地方生活了一千年,在這一千年里柳灣人死后都埋葬在一個地方,雖然不同的文化形式在這里交流,卻從來沒有中斷過,這在世界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




 


    “雕骨為飾”主要展示骨器,有各種掛墜。

    還有骨頭做的各種農(nóng)具。更讓人驚訝的是有一套骨頭做的餐具:骨刀、骨叉、骨勺,跟現(xiàn)在吃西餐的餐具幾乎相同。






還有一支骨頭做的鷹笛,這應當是羌笛最早的原型。

    “琢玉以祀”展示的是神圣的玉器,有祭天的圓環(huán)“玉璧”和祭地的方形圓洞“玉琮”。








    中國出土的最大史前玉刀——喇家玉刀。喇家是一個位于青海省民和縣的平靜村莊,喇家村村民們經(jīng)常在耕地時從農(nóng)田里挖出死人的尸骨,而且這些尸骨大多身首異處,但既不像在墓穴中,也不是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里,而是隨意裹挾在泥土之中。這種特殊的出土狀況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1998年,一場對于喇家的大規(guī)??脊磐诰蜷_始進行,這次挖掘找到了古人生活過的房址、舉行儀式活動的廣場和城池外的壕溝,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其它生活工具。專家判斷是地震毀滅了這個村莊。

    喇家玉刀長約35厘米,寬15厘米,僅厚0.4厘米,是現(xiàn)存的最大的史前玉刀,是真正的“玉刀之王”。需要說明的是,喇家玉刀是一個殘片,它從一個孔洞處斷裂了。根據(jù)考古學經(jīng)驗來看,玉刀都是由一、三、五等奇數(shù)孔構成的,而這個玉刀是從第二個孔斷裂,也就是說他剛好是一半,那么這個玉刀的完整長度就是令人驚嘆的70厘米。
  如此大的玉刀厚度只有幾毫米,在當時的玉石加工工藝上講是非常困難的。這充分說明了喇家遺址地區(qū)石器加工工藝水平非常高超。

    “熔金造物”主要展示各種青銅器具,有青銅鑄造的矛、戈、鉞等兵器。






    巨型青銅矛,西寧的沈那遺址出土。長61.5厘米,寬19.5厘米。刃闊葉狀,葉尖渾圓,葉中部兩面有高1.5厘米的脊梁,脊兩側是片形翼。矛銎較長,登上單矛處有三圈箍,銎較寬,銎兩側均有脊。銎與刃部結合處有一刺鉤,作鉤曲狀,銎內留有柄的殘跡,屬齊家文化。這個巨大的矛,據(jù)說是酋長權力的象征。

    中國出土最早的一件銅鏡——七角紋銅鏡,出土于青海貴南縣尕馬臺遺址25號墓,是在1976年對龍羊峽水庫淹沒區(qū)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時出土的。直徑9厘米,很小,鏡背有一個小鈕,兩個同心圓,在兩個同心圓間飾有直線紋和人字形弦紋,為銅錫合金,錫的含量大概10%,是典型的齊家文化文物。這面銅鏡形體較小,外表很粗糙,是銅鏡發(fā)展歷程的初始形態(tài)。


    卡約文化是與辛店文化大概同期的早期青銅文化,它的分布范圍東起甘青交界處的黃河、湟水兩岸,西至青海湖周圍,北達祁連山麓,南至阿尼瑪卿山以北。
  作為湟水流域特有的文化類型,卡約文化還有很多不可解的地方,比如這件考古學上稱之為“啄型器”青銅器,就是卡約文化特有的器型,我們還很難說它的具體用途。


    青海的文明史是從漢武帝設立西平亭開始的,這個部分又分為“道通東西 漢風西漸” “唐蕃遺事 千古傳誦” “弓馬天下 天下一統(tǒng)” “多元歸一 文化薈萃”四個單元。

   “道通東西  漢風西漸”主要展示漢魏南北朝之際的歷史,此前是羌人游牧的地方,漢代開始屯墾,不過河湟谷地外的高原草原仍然是羌人的地方,青海直到近代建省,大體上農(nóng)牧區(qū)是分治的。


    中原漢文化勢力是如何進入和控制這個區(qū)域的呢?通過考古發(fā)掘曾經(jīng)在湟水河流域發(fā)現(xiàn)過一些具有中原文化風格的周代青銅器,但數(shù)量極少,而且器型偏小,說明起碼在戰(zhàn)國時期中原文化已經(jīng)影響到了這個地區(qū),但不是主流文化。而西漢初期,這一地區(qū)被匈奴所控制,這一時期,大量具有鄂爾多斯青銅文化風格的文物出土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占據(jù)湟水河流域,在今西寧修筑軍事?lián)c西平亭,之后公元前111年進討幫助匈奴進攻令居、安故的羌人,羌人被迫退出河湟流域,退居到青海湖西南地區(qū)開始,漢中央政權開始對湟水河流域加強控制,大量漢族人口進入這個地區(qū)。但是相對于當?shù)氐那既巳丝?,漢人的數(shù)量還是很少的,而這少量的漢人幾乎完全集中在少量軍事?lián)c的周圍,這就在河湟地區(qū)特別是西寧周邊地區(qū)留下了幾個大型漢墓群,如陶家寨漢墓群、南灘漢墓群等,出土了部分漢代隨葬品,其中還有一些規(guī)格不低。
  這架木雕車馬俑,據(jù)說是現(xiàn)存最大的漢代車馬俑。較之甘肅省博物館藏雷臺漢墓出土的木雕馬俑,青海境內出土的漢代木雕馬俑更加樸拙,細節(jié)的處理也更加簡單一些。



木雕樂舞俑,都是漢代的經(jīng)典造型。

    王莽時期的巨大“虎符石匱”,當時中原王朝已經(jīng)有北海、南海、東海三郡,王莽為求得四海升平,讓羌人遷走,在青海湖邊建立西???,這就是當時遺留下來的王權象征。

    虎符石匱對于當時的石刻工藝是很大的,分上下座,整體由花崗巖雕成,上座為俯臥狀態(tài)石虎,石虎身長1.5米,背寬0.6米,石虎下有石座,也稱石匱,座長1.3米,寬1.15米,高0.65米。最為重要的是石虎基座及石匱正面從右至左鑿有:“西??せ⒎瘏T,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三行二十二個篆字。始建國元年就是公元9年,新莽的第一年。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國寶級文物,它的價值在于它確鑿無誤地佐證了西漢末西??さ牡乩砦恢谩⒃O置經(jīng)過及王莽秉政的某些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邊疆開發(fā)史上的重要文物。




在展廳中有一塊純金狼噬牛雕塑,可以看到草原民族的壯健。


    漢代《三老趙寬碑》的殘段,1940年夏出土于青海省樂都縣高廟鎮(zhèn)白崖子村北白崖溝口墩(古代烽火臺)。初無人知其是寶,故出土后在原地擱放了10個多月無人過問。翌年二三月間,鄰村村民馬騰云用木輪大車將其拉往該村,半路上被顛斷成兩截。此時白崖子村民方知石碑是寶,遂進行干預。馬氏恐引發(fā)事端,乃將其交樂都縣府,由此引起樂都縣中學師生重視,拓印大量拓片分發(fā)青海各地。1942年青海省政府令將《趙寬碑》送往省圖書館保藏并拓印若干拓片流傳省內外。1951年該圖書館失火,是碑遭焚毀,碑身僅存碗口大一塊。


    完整的拓本?!叭馅w掾之碑”鐫刻流暢,字體娟美,自出土后,就引起了文史界和書法界的重視。《碑帖敘錄》評價此碑“碑字端厚雄渾,極似《史晨碑》,為東漢隸書之典型”?!稌ń?jīng)緯》說它“書體流美可愛,兼有《張遷》《華山》《校官》諸碑之長,界乎《曹全》《孔彪》之間。別具一格,是漢隸中之佳品?!?/span>

    “漢匈奴歸義親漢長”銅印,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復制品,原物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出土于大通縣上孫家寨漢墓,很小,高2.9厘米、印面每邊長2.3厘米。與一般的漢代官印不同,此印駝鈕,印面篆文陰刻“漢匈奴歸義親漢長”八個字,是東漢中央政府賜給匈奴族首領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tǒng)轄的周邊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根據(jù)西漢宜帝以來冊封少數(shù)民族首領的習慣,署"漢"字,下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歸義"等封號,印紐以駝鈕為主。也就是漢朝封的當?shù)匦倥最I為“歸義親漢長”。


    青銅香爐的蓋子,雖不完整,但細節(jié)處卻是精彩之極。


    在南北朝時期,禿發(fā)鮮卑部落曾經(jīng)在湟水河流域建立十六國之一的南涼,這是唯一在西寧建都的小王國。在廣大的青海高原上,還有一個曾經(jīng)存在三百多年的吐谷渾汗國,主體也是在青海,一直存在到唐朝,當時隋唐都曾經(jīng)把公主嫁過去和親,可見其強大,后來為吐蕃占領。





    波斯薩珊王朝卑路斯執(zhí)政時期金銀幣,當時出土了76枚,鑄造時間在457到483年之間,正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這些金銀幣說明當時青海作為中轉站在中原內陸與西域諸國間的商業(yè)貿(mào)易中處于很重要的位置,同時也證明了吐谷渾王國曾經(jīng)的對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繁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隋煬帝西巡


    “唐蕃遺事千古傳誦”主要展示唐宋西夏的歷史,663年李世民和女婿松贊干布瓜分了吐谷渾王國。雙方以青海湖為界,以西屬于吐蕃、以東屬于唐朝。青海進入了“藏化”的歷史進程。
唐蕃古道就是通過青海到拉薩的,還有絲綢之路南線也從青海走,它們在青海有個奇妙的交匯點。






    吐蕃的迅速擴張,唐在青海地區(qū)的土地很快就被吐蕃人拿走,所以號稱“中國封建社會最高點”的唐朝在青?;旧蠜]有留下什么印記。

黃地釉彩繪朱紅陶馬


    此卷敦煌寫經(jīng)《羯摩經(jīng)》為唐初寫就,它是用34張寬25.2厘米至26.6厘米,長49.3厘米至49.5厘米的染黃紙相互連綴而成,全長17米,共16790字,此卷2每行17字至18字,但是卷首殘缺二三百字,上卷現(xiàn)存于日本,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877年起義軍發(fā)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青藏高原二百多年的統(tǒng)一局面到此告終。后來這一地區(qū)形成許多部落,土邦等。
  大宋開國不久,原吐蕃王朝的一個部落首領后裔唃廝啰在以邈川(今天的青海樂都),青唐(今天的青海西寧)為中心的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這是當時以藏族為主體的一個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權。唃廝啰多最終受封為”檢校太保充保順,河西等軍節(jié)度使“ ,隸屬于北宋全國二十六路中的秦鳳路。至1116年,河湟流域徹底被收編為北宋的郡縣,中原政權部分收回了對青海的控制權。

    展廳中有按照史書中記載復原的青唐城原貌,是一座四方形的大城,現(xiàn)在西寧還有一段青唐城南城墻遺址。


    但是北宋的統(tǒng)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很快,遼宋金夏的混戰(zhàn)使得河湟地區(qū)又一次陷入分裂狀態(tài),所以,這一時期的青海文物存世很少,最具代表性便是這件玉馬,是這個時期河湟地區(qū)出現(xiàn)漢藏兩種文化類型爭奪的實物。

    “弓馬天下天下一統(tǒng)”主要展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對青藏高原的統(tǒng)一,整個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于宣政院管轄,明朝繼承元朝的政策。

    1227年,成吉思汗親自率大軍西征,占領甘肅的臨洮、河州等地之后,進入青海,占領西寧、積石二州。從此,開始了對青海長達一百四十余年的統(tǒng)治。成吉思汗死后窩闊臺將把包括青海在內的整個青藏高原地區(qū),劃給其子闊端為封地,駐營西涼府,也就是甘肅武威,1247年,西藏薩迦派領袖薩班與闊端和談,吐蕃各部歸順蒙古。至此,蒙古統(tǒng)一了整個青藏高原。

有“中統(tǒng)元寶交鈔”和“至元通行寶鈔”二種不同年號及“壹貫”、“貳貫”、“伍佰文”三種不同面值的紙鈔。紙鈔都是桑皮紙質,紙色黑灰,質厚粗糙,上附少許樹皮渣,長方形。這個發(fā)現(xiàn)對研究元代社會經(jīng)濟及元代中央與西藏、青海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經(jīng)濟史的實物史料是比較難得的,在這個商品經(jīng)濟極不發(fā)達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這種史料就是難上加難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軍對青海的進攻很順利,元朝在青海地方官不是投降就是潰逃,就像卡扎菲的軍隊一轉眼就沒了。朱元璋根本沒有建立什么地方行政機構,他知道建立了也保不住。他直接將作為軍事機構的衛(wèi)所代替行政機構,建立了河州衛(wèi)、西寧衛(wèi)以及“西寧塞外四衛(wèi)”(安定衛(wèi)、阿端衛(wèi)、曲先衛(wèi)和罕東衛(wèi)),特別是“塞外四衛(wèi)”直接就是由藏族頭人管理。同時,朱元璋將歸附明朝的原元朝地方官吏和當?shù)馗魃贁?shù)民族頭人封為“土官”加官進爵,世襲罔替,管理地方。右邊是土司大印,左邊是“慧悟禪師”銀印,就是這一制度的體現(xiàn)。

    明朝在統(tǒng)治方式最有特點的是代表宗教勢力的僧司制度與世俗政權并存。1393年,明政府首先在樂都瞿曇寺設西寧僧綱司,以僧人三剌為都綱。這是在青海設的第一個僧司衙門,之后又在民和弘化寺設僧綱司。僧綱司是中原政權設立的少數(shù)政教合一政權,權力極大,對當?shù)匦疟娪泻艽蟮挠绊懥?。樂都瞿曇寺則是僧權的中心。

    樂都瞿曇寺隆國殿的模型,是一座仿造紫禁城三大殿格局建造的寺廟。


    永宣時期,紫禁城將大量精美的器物賞賜給瞿曇寺,其中完整保留到現(xiàn)在的共有三件,分別是銅鎏金觀音立像、銅鎏金香爐和“象背云鼓”石雕。
    銅鎏金觀音立像,全像通高146厘米,帶座通高220厘米,非常高大。觀音像雙腿直立仰覆蓬座,身體略側扭。身材比例合度,形體線條圓潤流暢,生動刻畫出觀音菩薩慈悲憫人雍容大度的儀態(tài)。鑄造鎏金工藝極其精湛,金色純正亮麗,造型生動華美。蓮座前沿刻“大明永樂年施”漢藏梵三種文字款識,是現(xiàn)存刻有年款、體積最高大的永樂銅像,是永樂佛像藝術典型代表作,國寶級文物??上У氖牵鶕?jù)當時的文獻記載,這尊觀音佛像產(chǎn)自宮廷,時間在永樂十六年前后。而瞿曇寺內原供奉有全堂與此觀音大小一樣的銅像八尊,因該是八大菩薩,可惜1958年大煉鋼鐵時都煉成了銅水,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來。只有這尊觀音僥幸躲過了劫難,是一位老僧人冒死保藏下來的。


銅鎏金香爐

   “象背云鼓”石雕,高200厘米,長130厘米,長方形蓮花座上為石刻臥象,象背上托起了雕刻滿云的疊云,疊云上又架著一面真鼓,構造復雜,細節(jié)處非常留心,顯示出皇家工藝的精湛技術,寓意“太平有象”,是明代喇嘛教石雕的精品。(青海省博物館的“象背云鼓”石雕不是原物,是復制品,原物還在瞿曇寺。) 


側面


   清朝真正控制青海還是從1725年正式設立“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也就是“西寧辦事大臣”開始的?!拔鲗庌k事大臣”管轄除果洛地區(qū)以外的整個青海牧區(qū)的蒙藏事務,成為清政府專門管理青海西部的最高行政長官。
 “西寧辦事大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青海蒙古部落聯(lián)盟,將其收為內藩,把青海蒙古劃編為29旗,授原各部臺吉擔任札薩克,治理一旗事務。

    札薩克銅印,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印高11厘米,寬10.5厘米,虎鈕,印文為“海西左翼前旗管旗札薩克之印”側面有款“禮部造”。


   “多元歸一文化薈萃”主要展示青海六個世居青海的民族: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的用品。


    漢族始于漢代的屯墾,西寧和海東是聚集地;藏族始于吐蕃的征服,現(xiàn)在青海的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都是藏族自治州,海西是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回族始于元代蒙古部隊中的色目人,在西寧的東關和海東的一些縣聚居;土族可能是吐谷渾人的后裔跟蒙古人的混血,是青海獨有的民族;蒙古族始于元代蒙古人的征伐,曾經(jīng)在青海湖周圍占主體;撒拉族是元朝從撒馬爾罕遷徙來的,信仰伊斯蘭教教,現(xiàn)在主要在循化縣。


鎏金銅瓶,清。

玉如意。

銅火鍋。

銅火盆。

背水桶。

銅茶壺

銅奶桶



































   青海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多元文化共存,既有儒道為代表的河湟昆侖文化,也有藏傳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青海的漢族農(nóng)村的寺廟除儒釋道外,主要供奉昆侖文化中的西王母或其化身金山老母,供奉九天玄女的也比較多,九天玄女的誕生地據(jù)說就在湟中鳳凰山。藏傳佛教主要是四大教派之首的格魯派,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本來就是湟中人,塔爾寺是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西寧的東關大寺是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其他三大寺是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新興派伊赫瓦尼派的中心寺。

   右面的展廳是《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


展廳一角。大廳顯著的位置放置著銅鎏金觀音像。


大廳顯著的位置放置著銅鎏金觀音像。












一座佛教中象征宇宙的木制大壇城。


































    唐卡就是藏語卷軸畫的意思,唐卡在松贊干布時期開始形成,大多是有關佛教的,畫法都是確定的,許多用金粉為原料,在安多、衛(wèi)藏、康巴形成不同流派,青海的唐卡集中在熱貢地區(qū)(黃南州同仁縣),所以也叫熱貢藝術,熱貢就是金色的河谷之意,展廳中還展示繪制唐卡的流程。



























































































    總體感覺:青海博物館藏品豐富,但人氣太差,據(jù)說靠出租場地維持。這與展覽布置設計有很大關系。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是失敗的。內容繁雜、零亂。遠不及甘肅省博物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重磅!青海省博物館開館,首推“1+3”展!
山宗水源路之沖| 源遠流長(一)
【青海簡史01】遠古-秦的青海
西海文史 | 白陶:5000年前高嶺土的蝶變
河湟文明的曙光
東方龐貝——青海喇家遺址(母愛圣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盐山县| 平陆县| 长海县| 常熟市| 高安市| 泽州县| 攀枝花市| 兴仁县| 罗田县| 瑞安市| 甘孜| 黄大仙区| 禹州市| 新河县| 百色市| 封开县| 高邑县| 织金县| 双城市| 毕节市| 吴旗县| 娄烦县| 开原市| 九江县| 小金县| 个旧市| 贡嘎县| 内丘县| 彭阳县| 巴林右旗| 淮安市| 常宁市| 新津县| 加查县| 万源市| 麻栗坡县| 祁连县| 昆明市| 东城区|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