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研究者由于學科背景各異,治學之道也不盡相同,但是學術旨趣卻往往相通。歷史學研究的目的和境界,不在皓首窮經,老死于章句之下;不在支離破碎,埋頭于煩瑣考據;不在思古懷舊,沉湎于悠悠往事;不在博聞強識,滿足于夸夸其談,而在于詮釋人類活動的真跡,追尋歷史原創的精神,考察時代走向的動因,剖析社會發展的根本,吸取文化遺存的資源,把握知往鑒來的智慧。
古往今來,那些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或以考據著名,或以敘事見長;或以經世聞名,或以撰述傳世。但其畢生研究的學術指向、最高宗旨、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則無不試圖穿越歷史隧道,以追尋歷史原創精神。
所謂歷史原創,是指人類歷史演化過程中區別于以往任何時期的活動,這些活動為歷史內容增添了新的成分和色彩,給歷史舞臺開辟了新的空間和天地,使歷史走向出現了新的途徑和樣態,為歷史潮流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歷史原創就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斷涌動的波浪,就是歷史演進中鋪向遠方的路石,就是人類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和生活等等眾多領域內的創舉,這些創舉是人類一去不復返的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外化與凝固。歷史原創最具活性,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前人的樣板。層出不窮的歷史原創,使得歷史的畫卷變得跌宕起伏,豐富多姿;使得歷史演變的潮流顯得洶涌澎湃,波瀾壯闊。
追尋歷史原創的精神,是歷史學研究者從事學術活動的最高境界,沒有深厚的功力、正確的方法、獨到的認識是難以達到的。
歷史學是一門研究者借助史料這一中介對研究客體進行深入研究的學科,這一特點決定了研究者必須花大力氣掌握第一手史料。為了解讀史料,研究者需要掌握盡可能多的語言文字工具。例如,研究先秦的歷史,就離不開對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古文字史料的引用。研究佛教,自然最好要懂得梵文、巴利文等。研究希臘、羅馬文明就要精通希臘文、拉丁文……僅此一項,就可能耗費一個學人畢生的學術生命,遑論其余。但是,掌握了必要的語言文字,對于歷史學研究還只是起到解讀文獻的初步作用。要想洞知歷史,還要借助深入的歷史考證。中國歷史研究傳統中的考據之學和西方蘭克學派的考據方法,就是歷史研究最為基本的功夫。
除了歷史考據法,歷史學研究還必須借助于更多的方法和理論,因為歷史學研究的領域包羅萬象,研究的問題千差萬別,任何單一的方法,都顯得有所局限。正如沙子不等于沙漠、水珠不等于海洋一樣,史料也不等于歷史。歷史的縱向展開是一個過程,其橫向聯系又是錯綜復雜的;歷史研究所憑借的史料具有模糊、不全面和不確切等特性,需要全面、整體的研究才能符合歷史實際。這一切都決定了研究者必須運用遠景式的、全方位的、宏觀的研究方法。
歷史的眼光、見識、領悟和洞察力是歷史學研究者最應該具備的素養,否則,在研究中就無法穿透表面現象,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局限于膚淺的認識和簡單的結論,缺少理論的總結和升華。歷史學的研究如果認識不到歷史的主流,捕捉不到歷史原創精神,其研究成果必然蒼白、無力,歷史學家也就不能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不能滿足社會和大眾對歷史學的期望。這一切,必將影響歷史學的社會形象,使得歷史學家感到某種壓抑和尷尬,而嚴肅的反思和反省正應當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