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二)出爐。此次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共涉及16個問題,涵蓋了發行人的股東、并購、經營、回款、財會等多個方面。在這些問題中,上交所回應了“三類股東”、對賭協議、會計差錯等多項焦點問題。
其中,交易所明確指出,如發行人同一會計年度內導致會計差錯更正累積凈利潤影響數達到當年凈利潤的20%以上或凈資產影響數達到當年(期)末凈資產的20%以上,以及濫用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以及因惡意隱瞞或舞弊行為導致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視為發行人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及相關內控方面不符合發行條件。
問答涵蓋16個問題
涉及多個市場焦點
今日上交所公告:為明確市場預期,提高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透明度,中國證監會按照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方向,完善相關審核標準,并指導上海證券交易所形成《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二)》,在科創板先行使用。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交所現予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二)》,并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上交所將根據審核實踐,及時總結經驗,對發行上市審核問答進行補充完善。
此次問答涉及的16個問題,涵蓋范圍廣,涉及到公司在持續經營、企業并購、財務內控、實控人認定、突擊入股、第三類股東等各種情況,從公司的各主要方面對發行人的核查與披露進行了要求。
基金君整理了此次問答的數項重點,一起來看看。
焦點問題一:
實控人如何認定
問題:關于實際控制人的認定,發行人及中介機構應當如何把握?
交易所認為,發行人股權較為分散但存在單一股東控制比例達到30%的情形的,若無相反的證據,原則上應將該股東認定為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
共同實際控制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應當在協議中明確發生意見分歧或糾紛時的解決機制。
對于作為實際控制人親屬的股東所持的股份,應當比照實際控制人自發行人上市之日起鎖定36 個月。
答:發行人股權較為分散但存在單一股東控制比例達到30%的情形的,若無相反的證據,原則上應將該股東認定為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薦機構應進一步說明是否通過實際控制人認定而規避發行條件或監管并發表專項意見:(1)公司認定存在實際控制人,但其他股東持股比例較高與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接近的,且該股東控制的企業與發行人之間存在競爭或潛在競爭的;(2)第一大股東持股接近30%,其他股東比例不高且較為分散,公司認定無實際控制人的。
共同實際控制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應當在協議中明確發生意見分歧或糾紛時的解決機制。實際控制人的配偶、直系親屬,如其持有公司股份達到5%以上或者雖未超過5%但是擔任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并在公司經營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除非有相反證據,原則上應認定為共同實際控制人。對于作為實際控制人親屬的股東所持的股份,應當比照實際控制人自發行人上市之日起鎖定36 個月。
焦點問題二:
沒有實控人,股票如何鎖定
問題:沒有或難以認定實際控制人的,發行人股東所持股票的鎖定期如何安排?
交易所對于沒有或難以認定實際控制人的情況,要求發行人的股東按持股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承諾其所持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鎖定36個月,直至鎖定股份的總數不低于發行前A 股股份總數的51%。
同時,交易所也列出了不適用的情況,這些情況是:員工持股計劃;持股5%以下的股東;非發行人第一大股東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東。其中,“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是指符合《私募基金監管問答——關于首發企業中創業投資基金股東的認定標準》的創業投資基金。
答: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發行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所持股份自發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對于發行人沒有或難以認定實際控制人的,為確保發行人股權結構穩定、正常生產經營不因發行人控制權發生變化而受到影響,要求發行人的股東按持股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承諾其所持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鎖定36個月,直至鎖定股份的總數不低于發行前A 股股份總數的51%。
位列上述應予以鎖定51%股份范圍的股東,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上述鎖定36個月規定:員工持股計劃;持股5%以下的股東;非發行人第一大股東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東。其中,“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是指符合《私募基金監管問答——關于首發企業中創業投資基金股東的認定標準》的創業投資基金。
對于存在刻意規避股份限售期要求的,本所將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要求相關股東參照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限售期進行股份鎖定。
焦點問題三:
“三類股東”怎么辦
問題:發行人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期間形成契約性基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三類股東”的,對于相關信息的核查和披露有何要求?
交易所要求形成“三類股東”情況的,應核查確認公司的實控人、第一大股東不屬于“三類股東”,中介機構應核查確認發行人的“三類股東”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已納入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有效監管,并披露“三類股東”相關過渡期安排, 以及相關事項對發行人持續經營的影響。此外,發行人也應當按照要求對“三類股東”進行信息披露。中介機構應核查確認“三類股東”已作出合理安排, 可確保符合現行鎖定期和減持規則要求。
答:發行人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期間形成“三類股東”持有發行人股份的,中介機構和發行人應從以下方面核查披露相關信息:
(一)核查確認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第一大股東不屬于“三類股東”
(二)中介機構應核查確認發行人的“三類股東”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已納入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有效監管,并已按照規定履行審批、備案或報告程序,其管理人也已依法注冊登記。
(三)發行人應根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披露“三類股東”相關過渡期安排, 以及相關事項對發行人持續經營的影響。中介機構應當對前述事項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
(四)發行人應當按照要求對“三類股東”進行信息披露。保薦機構及律師應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近親屬,本次發行的中介機構及其簽字人員是否直接或間接在“三類股東”中持有權益進行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
(五)中介機構應核查確認“三類股東”已作出合理安排, 可確保符合現行鎖定期和減持規則要求。
焦點問題四:
對賭協議怎么處理
問題:部分投資機構在投資時約定有估值調整機制(對賭協議),發行人及中介機構應當如何把握?
對此,交易所原則上要求發行人在申報前清理對賭協議,但也提出了四種可以不清理的情況,一是發行人不作為對賭協議當事人;二是對賭協議不存在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變化的約定;三是對賭協議不與市值掛鉤;四是對賭協議不存在嚴重影響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或者其他嚴重影響投資者權益的情形。
同時,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對賭協議的具體內容、對發行人可能存在的影響等,并進行風險提示。
答:PE、VC 等機構在投資時約定估值調整機制(一般稱為對賭協議)情形的,原則上要求發行人在申報前清理對賭協議,但同時滿足以下要求的對賭協議可以不清理:一是發行人不作為對賭協議當事人;二是對賭協議不存在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變化的約定;三是對賭協議不與市值掛鉤;四是對賭協議不存在嚴重影響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或者其他嚴重影響投資者權益的情形。保薦人及發行人律師應當就對賭協議是否符合上述要求發表專項核查意見。
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對賭協議的具體內容、對發行人可能存在的影響等,并進行風險提示。
焦點問題五:
持續經營能力如何判定?
問題:影響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的重要情形有哪些?中介機構應當如何進行核查?
交易所認為,保薦機構和申報會計師應重點關注是否影響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這些考察方面既包括公司所處的國家政策、國際貿易大環境乃至所處的行情周期、上下游供求情況,也包括公司的行業競爭優勢、業務轉型風險以及重要客戶變化風險,還包括技術迭代、工藝過時、研發失敗的風險以及財務指標持續惡化、商標專利技術及特許經營權等重要資產或技術的糾紛風險。
答:發行人存在以下情形的,保薦機構和申報會計師應重點關注是否影響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具體包括:
(一)發行人所處行業受國家政策限制或國際貿易條件影響存在重大不利變化風險;
(二)發行人所處行業出現周期性衰退、產能過剩、市場容量驟減、增長停滯等情況;
(三)發行人所處行業準入門檻低、競爭激烈,相比競爭者發行人在技術、資金、規模效應方面等不具有明顯優勢;
(四)發行人所處行業上下游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原材料采購價格或產品售價出現重大不利變化;
(五)發行人因業務轉型的負面影響導致營業收入、毛利率、成本費用及盈利水平出現重大不利變化,且最近一期經營業績尚未出現明顯好轉趨勢;
(六)發行人重要客戶本身發生重大不利變化,進而對發行人業務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七)發行人由于工藝過時、產品落后、技術更迭、研發失敗等原因導致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重要資產或主要生產線出現重大減值風險、主要業務停滯或萎縮;
(八)發行人多項業務數據和財務指標呈現惡化趨勢,短期內沒有好轉跡象;
(九)對發行人業務經營或收入實現有重大影響的商標、專利、專有技術以及特許經營權等重要資產或技術存在重大糾紛或訴訟,已經或者未來將對發行人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
(十)其他明顯影響或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情形。
焦點問題六:
存在會計差錯怎么辦
問題:發行人報告期內存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或會計差錯更正情形的,應當如何把握?
交易所要求發行人提交首發申請時的申報財務報表能夠公允地反映發行人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首發材料申報后,如發行人同一會計年度內導致會計差錯更正累積凈利潤影響數達到當年凈利潤的20%以上(如為中期報表差錯更正則以上一年度凈利潤為比較基準)或凈資產影響數達到當年(期)末凈資產的20%以上,以及濫用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以及因惡意隱瞞或舞弊行為導致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視為發行人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及相關內控方面不符合發行條件。
答:(一)總體要求
發行人在申報前的上市輔導和規范階段,如發現存在不規范或不謹慎的會計處理事項并進行審計調整的,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28 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和相關審計準則的規定,并保證發行人提交首發申請時的申報財務報表能夠公允地反映發行人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申報會計師應按要求對發行人編制的申報財務報表與原始財務報表的差異比較表出具審核報告并說明差異調整原因,保薦機構應核查差異調整的合理性與合規性。
同時,報告期內發行人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應保持一致性,不得隨意變更,若有變更應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變更時,保薦機構及申報會計師應關注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變更的合理性,并說明變更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后,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理由;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變更,應履行必要的審批程序。如無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變更的合理性,或者未經批準擅自變更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的,或者連續、反復地自行變更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的,視為濫用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
發行人應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重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或會計差錯更正情形及其原因。
(二)首發材料申報后變更、更正的具體要求
首發材料申報后,發行人如存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事項,應當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8 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規定,對首次提交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調整或補充披露,相關變更事項應符合專業審慎原則,與同行業上市公司不存在重大差異,不存在影響發行人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性及內控有效性情形。保薦機構和申報會計師應當充分說明專業判斷的依據,對相關調整變更事項的合規性發表明確的核查意見。在此基礎上,發行人應提交更新后的財務報告。
首發材料申報后,發行人如出現會計差錯更正事項,應充分考慮差錯更正的原因、性質、重要性與累積影響程度。對此,保薦機構、申報會計師應重點核查以下方面并明確發表意見:會計差錯更正的時間和范圍,是否反映發行人存在故意遺漏或虛構交易、事項或者其他重要信息,濫用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操縱、偽造或篡改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記錄等情形;差錯更正對發行人的影響程度,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28 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規定,發行人是否存在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和內控缺失,相關更正信息是否已恰當披露等問題。
首發材料申報后,如發行人同一會計年度內因會計基礎薄弱、內控不完善、必要的原始資料無法取得、審計疏漏等原因,除特殊會計判斷事項外,導致會計差錯更正累積凈利潤影響數達到當年凈利潤的20%以上(如為中期報表差錯更正則以上一年度凈利潤為比較基準)或凈資產影響數達到當年(期)末凈資產的20%以上,以及濫用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以及因惡意隱瞞或舞弊行為導致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應視為發行人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及相關內控方面不符合發行條件。
核心要點>>
上交所:科創板發行人首發申報會計差錯更正利潤超20% 不符合發行條件
問答(一)>>
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指引和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一)
圖解科創板>>>
相關報道>>
六券商飲科創板項目受理頭啖湯:招商民生中信家數最多 各2家!
首批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揭曉!有1家未盈利 平均預估市值73億
科創板里程碑一天!中信國君等6券商“中頭彩”!江蘇等6省包攬首批 看五大答疑
科創板首批9家受理企業名單來了 預計募資總額110億 平均預估市值73億(附影子股)
重磅!科創板第一批9家受理企業名單公布(附25只A股影子股)
投資攻略>>>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原標題:重磅!科創板上市審核16問16答來了:“三類股東”、對賭協議、會計差錯,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了!)
(責任編輯:DF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