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發于北運河(2023年8月3日)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是隋煬帝大業元年至六年(575-605)開鑿的永濟渠,唐宋時改稱北運河。隋代永濟渠沿線地勢低洼,水源不足,且與永定河交匯,水勢湍急,不能通航,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隋煬帝動用百萬民工挖成永濟渠,并引沁水、淇水、濟水注入,以水帶船,從洛陽通航至涿郡(今北京),此段運河稱永濟渠。唐代永濟渠沿線也多因地勢而起伏,并向東稍折而略北,航道不順,不能通大船。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印度)自長安返回洛陽,欲經洛陽至太原,至潼關,入陜徑西返回長安。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玄奘從天竺回到長安后,上表建議重開砥柱河,因砥柱河在今三門峽西黃河中,無法與洛水相通,他建議從西京洛陽開鑿龍門石佛爺向東至砥柱,再開三門峽南岸石壁至三門,以通水路。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三門峽以東黃河水流湍急,神門、鬼門均為天險,工程難以實施。因此玄奘又建議自洛口之東王成南入濟至柏崖山西入瀍河而東疏于洛,通過這一改道避開三門之險。這個方案是一個大膽的設計,避開三門之險是正確的選擇。洛河在宜陽縣尋村向東北流入上戈和南村之間,受砥柱山阻擋而轉入南陽山東流。玄奘建議的洛口王成當為上戈之西的故王成,這個地方是洛河轉折之處。洛河東岸有一支流名澗河,其源出嵩山南麓,東流經登封縣入伊河。玄奘建議柏崖山西入瀍河的方案可能是指從洛陽向東南經伊闕入伊河而上至柏崖山。這個方案可能在李唐時實行了。由于北控太行、南臨嵩岳,并有伊、洛、瀍、澗四水貫流其間,北運河具備了通航條件。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發徐、兗等十州丁男鑿山引導淮水,由泗水至甄城(今山東甄城)入黃河,命名為永濟渠。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為避黃河之險,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
宋代永濟渠沿線已無水可引,只能靠自然水源補充。北宋時規定船只自洛口入水過浮橋至泗州城東上溯至楚州入黃河。由于泥沙淤積和黃河泛濫致使泗州城多次被淹沒,河道淤塞。北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年),開鑿清河閘至柳口至淮河的清汴運河,用以挽舟于此地挽舟過沙灣入汴河或黃河。但這只能減輕黃河對泗州城和淮河的影響,而且也不利于京師開封的通航。北宋時期還開通了廣濟渠(汴河)和蔡河(自河南中牟至開封注入汴河),作為京都和中原通往河北及河南、山東的水上交通線。
元代永濟渠稱為御河或衛河,明代以后北運河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