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中國大運河
中國運河有兩個系
隋唐大運河
編輯本段運河開發目的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許多大河,但除了額爾齊斯河與瀾滄江之外,全是由西向東橫向流動,沒有一條南北縱向的大河,這是由亞洲東部的西高東低的基本地勢所決定的。在這些河流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黃河自西向東的流向,便于東西橫向聯系,而不便于南北縱向的聯系,縱向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響,黃河以北不乏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我們的祖先明智地覺察到這 個問題,從而產生開鑿南北縱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編輯本段條件動機
?、潘鍩坶_鑿大運河的條件和主觀動機: 條件:①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
隋唐大運河
編輯本段回首千年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稱謂,是元朝以來以北京為首都的裁彎取直改道后形成的運河,其稱謂是元朝以后的運河。但在大運河的整個形成期間,僅是一個歷史階段,也即大運河的最后階段。 大運河開鑿的初始階段:為公元前486年的東周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工,開挖了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引長江水入淮河,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全長170公里,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 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統一中國,從今淮安至揚州,開山陽瀆。后又采取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的取直整治。 大運河的形成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 隋滅陳完成中國統一,繼隋煬帝楊廣即位,為鞏固國家統一,更好的控制江南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豐富的物資為中央政府掌握,更由于隋中央政府對江淮經濟的依賴,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始于公元605年。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離開京都長安,到洛陽考察。605年即力排眾議,下令著手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征調民工百萬,由杰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大運河。主要是開通通濟渠和永濟渠。 通濟渠公元605年開鑿。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
隋唐大運河
編輯本段追根溯源在洛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是古代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的象征,統一的象征。這條黃金水道在鞏固國家統一、繁榮沿岸經濟、促進南北交流和沿岸城市興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遺址文物
編輯本段隋唐大運河組成部分
廣通渠
隋代統一南北以后,陸續開挖了以洛陽為航運中心,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 廣通渠:從京城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愷主持。以渭水為主要水源,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余。通濟渠
通濟渠:從洛陽
隋唐大運河
山陽瀆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永濟渠
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業四年(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當年完成。全長1900多里。 疏浚江南河: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煬帝下令作進一步疏浚?!顿Y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于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后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于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余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于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洛陽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于船只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開鑿運河也是為了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 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后抵達長安。 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向農戶征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采取征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區征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中國歷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于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編輯本段隋唐大運河功績
溝通南北水運
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載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劃,或揚帆,或做水閘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數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飛躍。船大,可運兵,可運馬,可運糧食,可運草料,可運煤炭,可運石材,花樣多了,大大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以致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國家行為。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干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范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于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么做過。這是空前的。繁榮城市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鎮,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買賣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中心大都市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當時的中心大都市:洛陽(含長安)、揚州(含杭州)、涿郡(今北京)這樣世界級大都市。共繁化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豐碩成果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仿佛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后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輝煌的一例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開元之治和宋代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久安。隋代大運河基礎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整,立刻結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編輯本段隋唐大運河沿革歷史
如果說,京杭大運河是一半干涸,一半有水,那么,隋唐大運河則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修運河由揚州出發,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經河南的東北部,入黃河流域,到達洛陽,此為下半部;然后向東北走,經河北東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為上半部,合起來整體上走“之”字。 隋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200多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萬余,挖永濟渠,到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重開江南運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編輯本段運河現狀
隋唐大運河還在,并不像人們原來想象的那樣完全找不到蹤跡。情況比較復雜
有的河段并入了后來的京杭大運河,主要是一頭一尾,如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和山東臨清以北的永濟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古邗溝和江南運河至今都呈現水量充足、運輸繁忙的景象。有的河段則被廢棄,主要是黃河以北的永濟渠的上中段。 這次考察的收獲之一,是得知廢棄的時間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這段河現在叫衛河,河道居然整體都在地表上,很易找著。可悲的是這段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隋唐大運河的上半段,在被廢棄之后并沒有得到保護,反而成了污水道臟水溝,遭到嚴重污染,許多地方成了“龍須溝”,慘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鄉一帶的工業廢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業和生活垃圾。 據當地老船工和漁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水量充足時,衛河一直都有貨船通行,由河南鶴壁以北直抵天津,運石運貨還通暢無阻。曾幾何時,由于公路鐵路的興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運河北段竟迅速敗落,其慘狀真是令人痛惜和難以想象。被埋入了地
第三種情況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黃河在歷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遷移,大運河故道被黃沙淤泥埋在地下。這部分的長度也很長,大體在隋唐大運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內。這部分在極個別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長溝鎮,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運河故道,長達25公里。除此之外,在絕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運河故道已蕩然無存,什么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來證明它的存在。遺址大體
隋唐大運河的遺址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種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古橋、古碼頭、古倉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墻,如河南鶴壁市的黎明鎮,古佛如鶴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這些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跡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所在地勢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遺跡則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驚奇的首推古糧倉的發現。 上世紀70年代,在洛陽市東北市區一個鐵路單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徑12米,深10米,是在黃土地下挖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儲存糧食。 出土時,這口古倉中真發現了大量糧食,已經半炭化,一層一層的。這口古倉的位置經考古證實是挨著一個漕運碼頭的,在一條寬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梢姽偶Z倉是因運河而建的。現已探明
現已探明,這樣的糧倉一發現就是一群。在地圖上看,排列有序,呈極規矩的圍棋棋盤狀,明顯是人工設計好的。此處倉址整整齊齊排列著四百多坑,一口倉坑可儲糧250噸,總儲存量可達十萬噸以上。 更可喜的是,倉中還發現了石碑,相當于當時的文書檔案,記載詳細之極,如糧食來自何方,上面說此倉糧食來自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準備干什么用也有記載,除了供民、官、軍用之外,還是賑災的儲備糧。石碑上對糧倉的管理人員的分工有記載,誰過秤,誰記錄,誰封倉,誰監管,誰值日,誰是總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達十余項,上了石頭,實在驚人。 可見這是一座正規的官倉。這個倉叫含嘉倉。和它相當的,已發現的還有洛口倉、河陽倉、回洛倉、太倉、黎陽倉、山陽倉,等等。大運河的功效
大運河的功效,首先在漕運上,不言自明。多么重要啊,大運河是地地道道的國家生命線。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赫赫有名的洛陽天津橋、開封州橋近年來都被發現了,它們都是運河上的大橋,都在市中心,工程宏偉,設計精美,為運河當年船來人往的繁華景象提供了鐵證。專家對開封的州橋就其一孔橋洞做了實測之后,又埋回土中。顯然,這是一個地下大遺址博物館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還有碼頭遺址的重大發現,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做過一次隋唐大運河遺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處石質的碼頭遺址,挖出了一段運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還有幾十噸瓷器的殘件,其中罕見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確定為唐宋全國各大瓷器窯口的遺物。大運河經過這次考古挖掘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謂:瓷器之路。十大考古發現
此次考古挖掘被確定為1999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柳孜碼頭也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精品進入了淮北市博物館,陳列在一個專門的分館里。類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過兩次,看樣子,運河遺址的考古已經漸漸進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門的視野,開場鑼鼓已經敲響,好戲還在后頭。 鴻溝是古代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運河,是中國中原運河的鼻祖,大概始自東周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300年,僅比南方的古邗溝晚120年。鴻溝起點位置在今日洛陽和鄭州之間,在鞏義市和滎陽市北部,引黃河水南下,經尉氏、太康、淮陽匯入淮河,其下游東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鴻溝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楚漢相爭就發生在這里,并以此為界劃分楚、漢。當時漢霸二王城就在今日滎陽東北廣武山上,今有遺址。古運河
白溝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軍事目的開挖的古運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戰國時黃河北岸的運河,先筑古陽堤,將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黃河,匯于嘉義境內,沿堤東流,經衛輝市流至??h的新鎮,和山西來的淇水匯合,流入黃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稱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駐今河北臨漳一帶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黃河,興建白溝水渠,流向東北,以通糧道。后來白溝構成隋煬帝北征高麗修鑿的永濟渠的前身,永濟渠宋時稱御河,明以后至今稱衛河。編輯本段古跡保護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