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張在元教授患上漸凍人癥
[原創] 作者:XJ 日期:2009-11-25 09:55
【分頁導航】第01頁:張在元教授的簡歷第02頁:為什么被稱為絕癥第03頁:此病與相似病區別第04頁:中醫解疑漸凍人癥第05頁:陳金柱分析肌無力第06頁:對張在元病的思考
■中醫解疑漸凍人癥
既然西醫研究了100多年都沒有找到病因,說明他們的研究思路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中醫是如何認識漸凍人癥呢?雖然中醫里沒有這個病名,但是中醫里把這類病歸結為痿癥。它是由于心、腎、脾功能失調引起的。
關于瘺癥,中醫認為本病起病隱襲,常無外感溫熱之邪,灼肺傷律的過程,大多一旦出現癥狀,便主要表現為虛損之象。
因此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如勞倦過度,飲食不節,久病失治等因素損傷脾胃肝腎,致氣血生化乏源或精血虧耗,則筋脈肌肉失之儒養,肌萎肉削,發為本病。
(一)脾胃虛損
脾為后天之本,津液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運化主涎;胃主受納,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布散于全身。脾胃虛弱,或因病致虛,由虛致損、損傷脾胃,使脾胃受納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無以生肌,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無以為用,故出現四肢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甚至吞咽困難,咀嚼無力,口張流涎。脾虛累及肺臟、肺主氣主聲,故出現語音含糊,構音不清,呼吸氣短。
(二)脾腎虛損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先天稟賦不足,精虧髓少,或勞倦傷腎,腎氣虧虛,不能溫煦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濡養肌肉筋脈,即出現四肢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腎為作強之官,腎氣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補養,脾、腎兩虛則骨枯髓虛,形瘦肉萎,腰脊四肢痿軟無力。
(三)肝腎陰虛
肝藏血,主筋,主風,主動;腎藏精,主骨主髓。先天不足,腎精虧虛,或房事不節,或勞役過度,精損難復,陰精虧損,虛陽浮動,肝血不能濡養筋脈,虛風內動,故見肌束顫動,肢體痙攣。但凡肌肉震顫跳動,腰反射亢進者,責之于肝。
(四)濕熱浸淫,虛實夾雜
脾土惡濕喜燥,肝臟體陰用陽,肺朝百脈,通調水道。脾虛失運則聚濕化熱,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由是陰火內熾。陰火主要是下焦肝腎之火,肝經濕熱浸淫,流注于下,筋骨萎軟無力。另外,脾胃虛弱,內生濕熱,阻礙運化,精微物質不能上輸于肺,百脈空虛,肌肉組織失養。故本型為虛實夾雜之證。
總之,運動神經元病臨床之三大表現,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束震顫,主要是從中醫臟腑學說的脾、腎、肝三臟考慮。要指出的是,運動神經元病不單純是虛,往往有虛實夾雜的情況。尤其在南方,肝腎陰虛濕熱型的患者不少。因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若久處濕地,或冒雨露,浸淫經脈,使營衛運行受阻,郁而生熱,久則氣血運行不利,筋脈肌肉失卻濡養而弛縱不收,乃至肌肉萎縮。
<<上一頁 下一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