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南山圍爐 | 大家之書必通篆隸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屬原作者,僅限學習交流

?以下為圖文

     論“大家之書必通篆隸”  

   趙   輝     楊  剛

清傅山云:“不作篆隸,雖學書三萬六千日,終不到是處,昧所從來也。”由此可知篆隸的重要性。歷代書家在理論與實踐上當對篆隸甚有“偏愛”。因此,對其進行鉤沉并分析其原因,對后世篆隸創作的取向和品評等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并可彰顯篆隸的影響和價值。

《說文解字·序》中有關篆隸書體的論述

中國書法藝術,是漢字的書寫藝術,而秦漢篆隸則是書法史上第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字和書法,在秦漢時代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和發展,隨著漢字字體由小篆向隸、草、行、楷的演變,書法作為藝術逐步走向成熟,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本源與啟導的意義,并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成熟積累了豐富而系統的形式語匯,這在書法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間最為重要的是字體的隸變和篆隸書法的高度成就,尤其在兩漢時期,兩漢時期是漢字發展的大變革時期,是漢字由篆向隸演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古今漢字遞嬗演變的橋梁。兩漢時期,漢字由西漢初年的小篆發展到東漢后期成熟的隸書。而《說文解字》作為東漢時期許慎的經典之作,是我國說解文字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其序文是研究《說文解字》的必讀之文,華人德先生曾言:

《說文解字敘》隸于書之末,這是漢人著書的體例,為許慎述其著書之意。

序文作為一篇重要的書論著述,其論述了文字的產生與變遷,涉及各種書體尤其是篆隸書體的演變過程。序文的主旨大致分為五層:第一層講述的是周朝前期文字的起源發展。第二層講述的是周朝至秦朝文字的演變歷程。第三層講述的是漢朝以后文字發展的情況。第四層講述的是后漢對于隸書和古文的態度,尊隸反古。第五層講述的是作《說文解字》的原因和價值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序文主旨的前四層意思皆和篆隸書體的演變有著連屬貫通的關系。

《說文解字·序》系統記載和闡述了先秦至新莽時期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可謂是一部東漢以前的書法發展史。在文中,許慎闡述了先秦至東漢時期能夠見到的篆文,古文、 籀文、或體、俗體、今文等書體,初步建立了一個書體演變的系統,即:古文—籀文—小篆—隸書。隨后,許慎又進一步指出書體變遷的原因并論及小篆、隸書的形成原因:

泰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管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由上述可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在籀文中簡化整齊而改造出來的。此外,序文亦對秦八體等做了闡述,文中曰: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許慎所列出的八體,以今天文字學的眼光來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體概念。其中“刻符”是指刻于符節上的銘文。現存的不論是戰國秦的虎符還是秦統一后的虎符,都為小篆。同樣,“摹印”篆也只是將小篆變為方整結體后用于印章上的文字。“署書”用于封檢題字。“”則是專用于兵器上的銘刻文字,它們都不過是大篆小篆在不同場合下運用的特殊形態而已。“蟲書”相當于今日的美術字。鳥蟲書早在春秋時即已出現。由此可知“篆書八體”實際上只有“大篆”、“小篆”和“隸書”三體。而大篆是小篆得以產生的基礎,二者同屬于古文字系統。因此,綜上所述,事實上秦代通行的正體字只有兩種,即小篆和隸書。通常情況下,隆重的、官方的場合用篆書,而普通場合用隸書,其他六體,只是在不同載體上的具體表現而別立門類。只有蒙、隸兩種書體傳承著我國書法的命脈。由此可知,篆、隸二體在當時的地位之高。

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產生,是古文字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文字學角度來看,隸書是今文字的開端,而小篆是中國古文字發展的終結形式,也是古文字發展最終程式化的典型。但兩漢在漢字發展史、書法發展史上都是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是古文字向今文字過渡的時期。《說文解字》成書于東漢,當時社會上普遍使用的字體是隸書,然而許慎卻選用了篆書作為字頭進行解說,沒有使用隸書作為字頭進行解說,亦是為了對當時過渡時期的漢字進行規范,這對于以后書法字體的發展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此后,因為有了一個可以共同遵循的文字系統,漢字的運用才逐步納入規范化的軌道,而隸、楷書體的形體演變,也因此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說文解字·序》對先秦至東漢篆隸書體的演變做了闡述,這些相關闡述,為以后書體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傳承線索,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歷代書家重視篆隸為源觀念的理論與實踐

1.書家理論上重視“篆隸為源”觀念鉤沉

秦漢篆隸作為書法史上第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成熟,并且它的成熟亦孕育著變化,因為藝術的生命力其實就在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篆隸書體的不斷發展、演變為以后各種書體的產生、變化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學習楷行草應追溯它們的淵源,即從篆隸等書體中尋求靈感。在中國書法史上,強調篆隸為本的書學觀念,有關“篆隸筆意”書法觀念的文字記述,最早可上溯到宋代。宋代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書法觀念,是由于隋唐以后的真、行、草書中“篆隸筆意”日漸喪失,至宋代引起了注意。有的書家雖在篆隸書體上的實踐較少,但在理論上卻極其重視“篆隸為源”的觀念。如在朱朝,以文人為核心的書家群體就開始強調襲隸為本、篆隸為源的重要性,其中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云:

學書之法乃不然,但觀古人行筆意耳,王右軍初學衛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見李斯、曹喜篆,蔡邕隸、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張長史觀古鐘鼎銘、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軍父子。

黃庭堅認為學篆隸然后再學措行草就容易悟得筆法。他從書家學書的角度闡釋古人學書得益于篆隸。如蔡襄在《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卷三十四中云:

子嘗謂篆、隸、正書與草、行通是一法。吳道子善畫,而張長史師其筆法,豈有異哉!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亦云: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之法亡矣。

米芾所標舉的大篆“各各自足”的趣味,與其行書所崇尚的自然、真趣,內在精神完全相通。意趣可通,又有顏真卿為典范,米老以行草書能具“篆籀”風神者為高的取向,不難揣知。南宋文學家、書法家姜夔亦強調篆隸是其他書體的根源,如《續書譜》中云: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于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澹,則出于蟲篆;點畫波發,則出于八分;轉換向背,則出于飛白;簡便痛快,則出于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休制。

至元朝,郝經對篆隸為本的論述更為豐富,《敘書》中云:

夫行草不能離真以為體,真不能含篆隸以成勢,習尚不同,精理無二。譬之樹木,篆其根也,八分與真其干也,行草其花葉也。凡學書須學篆隸,識其筆意然后為楷、則字畫自高古不凡矣。

經認為隸是學書之本,以篆隸為真行草的基礎,懂篆隸筆意,字畫品格自會高古,并云“凡學書須學,將“篆隸為源”到一個新的高度。比郝經晚26年的元代理學家劉因在篆隸書學觀念上和經有相同觀點。劉因云:

字書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科斗篆隸正行草,漢代而下隨俗而變,去古遠而古意日衰。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至處士,往往以能書名家,變態百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學者茍欲學之,篆隸則先秦款識金石刻、魏晉金石刻、唐以來李陽冰等,所當學也。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有篆隸意則自高古。

劉因亦認為正書以篆隸為基礎,能熟諳篆隸之法,品格則自會高古。此外,明豐坊《書訣》云:

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后結構淳古,使轉勁逸,伯嗜以下皆然。

明末清初的傅山對于作書須學篆隸、以篆隸為本的論述是最為強烈的,其云:

不作篆隸,雖學書三萬六千日,終不到是處,昧所從來也。余以隸須宗漢,篆須熟味周泰以上鳥獸草木之形,始臻上乘。

楷書不自篆隸八分來,即奴態不足觀矣。此意老索即得,看《急就》大了然。所謂篆隸八分,不但形相,全在運筆轉折活潑處論之。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按他古篆隸落筆,渾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亂而終不能代為整理也。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鍾、王之不可測處,全得自阿堵。老夫實實看破地,功夫不能純至耳,故不能得心應手。若其偶合,亦有不減古人之分厘處。及其篆、隸得意,真足吁駭,覺古、籀、真、行、草、隸,本無差別。

傅山認為篆隸是文字學的源頭,書法實踐應該追溯到篆隸這個源頭,才不至'昧所從來”。以篆隸為真行草書之基礎,能熟諳篆隸之法,就可避免各種俗態。同時,傅山也主張書體之間互相貫通,如此方能形成富于個性的風格。

清代書家蔣衡論書亦極其強調篆隸是學書之根本,其在《拙存堂題跋·詛楚篆文》中說:

余為論古人書各不同處,俾知用意所在,真行草悉從篆出。習流忘源,師孫棄祖,恐為人后所笑。

翁方綱論書亦強調作書應上溯篆隸,他對宋元以后的帖學家背離古法、師心自用的風尚深自不滿。其在論書中云:

宋無以后書家漸皆不知講考證之學,雖以趙集賢之臨《蘭亭》,而“崇”山旁點帶頂,置之所以然,皆逸不可問……士生今日則經學日益昌明,士皆知考證詁訓,不為空言所泥,于此精言書道,則必當上窮篆隸。

康有為亦認同習行草者當須探求古篆籀之來源,原因就在于探求古篆籀的來源才能得其古樸渾穆的氣象。鄭孝胥也認為“字之雅,需本乎六書,書之雅應來自篆隸”。清末李瑞清亦云:“學書不學篆,猶學文不通經也,故學書必自通篆始。”     

此外,在歷代書法品評中,書家的書法作品如果有“篆隸”筆意,亦會得到書論家賞評,例如北宋黃伯思評《東觀余論·跋逸少(升平帖)后》曰:

晉史稱王逸少書暮年方妙。此帖升平二年書,距其終才三載,正暮年跡也。故結字比《樂毅》、《告誓》諸帖尤古質,殊類鍾元常,渾渾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賞未易遽識也。

米南宮對顏魯公的評價更能體現這一點,其在《海岳名言》中云:

又真跡皆無蠶頭燕尾之筆,《與郭知運爭坐位帖》有篆籀氣,顏杰思也。

由上述可知,“篆隸為源”作為學書之本的重要性。書家在理論上對篆隸書學觀念的重視對后世影響深遠。篆隸本身自然高古的意態也對以后的書法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對清代篆隸的復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書家重視“篆隸為源”觀念在實踐方面的表現

以“篆隸為源”的書學思想對書家影響深遠。有的書家不僅在理論上重視篆隸觀念,還親自體驗、實踐,并以此上溯古代筆法。

秦漢時期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篆隸的高峰,其對書法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較早實踐的書家有南朝梁劉勰,其在《文心雕龍·練字》中云“篆隸相镕,蒼雅品訓'。雖自漢魏以后,由于楷、行、草書的發展,篆隸逐漸退出了主要領域,但它在一些莊重場合仍作為首選的字體,由此可見其影響之深。至唐朝,由于國力強盛,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加之唐太宗和唐玄宗對書法的重視,這些因素為篆、隸的發展培植了肥沃的土壤,使唐朝在書法藝術上的實踐與理論都達到了高峰。唐朝初、中、晚期都出現了一批在實踐中以篆、隸書藝為畢生追求的書法家,如尹元凱、張廷珪、盧藏用、郭謙光、司馬承禎、李含光、梁昇卿、劉昇、盧鴻、張杰、李陽冰、瞿令問、顏真卿、于僧翰以及唐代隸書四大家: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等。

宋代盛行尚意書風,寫行草者居多,因此間津篆隸者較少,以篆隸稱世者鮮見。但兩宋時期收集金石銘文、收藏金石古玩的風氣卻十分盛行,金石學的興盛帶來了古文字學研究的高潮,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宋代篆隸的發展及篆隸風氣的興起,也產生了一些篆隸書家,如徐鉉、余復、徐鍇、宋紹熙、夢英、郭忠恕、唐英、蘇唐卿、仁欽、王壽卿、朱濟道、董夏、晏袤等,在宋代書法發展變遷史中,篆隸書體地位不高,然不可或缺。因而這些篆隸書家也可謂爭得了一席之地。

在元代書法復古運動的熱潮之下,元代各種書體都得到復興,篆隸書法亦出現了全面復古現象,蔚然成風。此外,有關篆隸的書論、著述漸豐,成為元代書學極為重要的理論成果。據記載,元代擅長篆隸的書家就有130多人,其中,趙孟頫“官至一品、榮際五朝、五體皆善”,是元代篆隸主流書風的引領者,其主張和書風深深影響了后世書家。趙孟頫外,吾丘衍亦非常注重篆隸觀念,并親自實踐,從元末理論家王祎對其的評價可見一斑。其云:

子行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篆籀之學至宋季其敝極矣。子行始偶其說以復于古,而吳興趙文敏公實和之,其學乃大明,子行可謂博推之士哉!

子行即吾丘衍,從評價中可看出吾丘衍對元代篆隸書風的重視與影響之深。此外,虞集也曾對蒙隸書學觀念做過相關闡述。其云:

鶴山魏公嘗以篆法寓諸求體,最為近古,而近時豫章熊先生亦用之,吳公又直用篆法而結體加方云耳,然學之者無所講貫,則寧無差誤為俗隸媚好,反病之乎,于此得正道之書則思過半矣。

虞集善寫篆書,也關心篆書的發展,對篆書有獨特的看法,曾敏感地指出同時代人在探索將漢篆碑額融入小篆的寫法,并明確贊成這種篆法融合隸體的做法,認為 “最為近古'。元鄭杓崇尚篆隸,在篆隸實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亦強調書法五體皆為相通,從這個方面說明篆隸的重要性。其《衍極》云: “草本隸,隸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乎古文,皆體于自然,效法天地。”

篆隸書體在明代的發展看似蕭條,實則不然。明代善篆隸者亦甚多,如鄭定、劉理、滕用亭、朱芾、程南云、李東陽、文徵明、傅山、黃采、趙宧光等。有關篆隸的書法論著更是數不勝數。

篆隸書體發展至清代,可以說才真正復興。清代產生了數以百計彪炳書史的名家,有關的書法論著也可謂汗牛充棟。清代書家師法篆隸,熔古創新,創作成就蔚為大觀,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鄭板橋、朱彝尊、鄧石如、尹秉綬、金農、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丁敬、錢大昕、桂馥、洪亮吉、黃易、莫友芝、楊沂孫、黃士陵等。此外,著名的說文四大家和吳大徵、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古文字學家亦是其翹楚。

清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評曰: “國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則超軼前代直接漢人。”潘伯鷹先生亦曾說:

 就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看,隸書是一大變化階段。甚至說今日乃至將來一段的時期全是隸書的時代也不為過。草書和楷書為千余年來流行的書法,它在形體上,由隸書演進,固是無待多言的事實,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隸法的各種變化。

此論述說明篆隸乃學書之根本。清代書家不僅在理論上重視篆隸觀念,亦付諸實踐,如清王澍云:

歐、褚自隸來,顏、柳從篆出。——《論書刺語》

作書不可不通篆隸,今人作書別字滿紙,只緣未理其本,隨俗亂寫耳。通篆法則字體無差,通隸法則用筆有則,此入門第一正步。——《論書刺語》

仆嘗說歐、褚自隸來,顏、柳從篆出,蓋古人作書必有原本。《曹全碑》者,褚公原本也,今觀《圣教序》有一筆不似《曹全碑》否,細意體之,見古人一點一畫定有根依,方知下筆之不可草草也。——《虛舟題跋》卷七

以篆籀法作行楷,僅見誠懸此書,把玩久之,使人有天際真人想,仆論書法謂歐、褚自隸來,顏、柳從篆出,觀此尤信。——《跋唐柳公權司馬公達帖》

從上述可知,王澍主張學書應取法篆隸,以篆隸作為學書之根本,并且這種思想一直貫穿于其書論中,由此亦可見王澍對篆隸觀念的重視。同時,自己所創“玉箸”篆,對后世影響極深。清代趙之謙不僅在理論上提出學篆隸的觀念,同時在書法實踐上也勤于學古,其云:

予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不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平生因學篆始能隸,學隸始能為正書。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

在隸書中參以篆書筆意,楷書中參以篆隸筆意,清代著名文學家將驥《續書法論·楷法》云:

先君子論作小楷必先凝注精神于法度森嚴中而出之以縱橫奇宕。今解云:知篆、隸則楷法能工,篆法森嚴,隸書奇宕,運用篆法,參合隸書,可謂端莊雜流麗矣。乃于字勢之長短小大又因其自然,則直與天地為消息,萬物為情狀,錯綜變化,意趣無窮。

清代書家蔣衡論書亦極其強調篆隸是學書之根本,并親自實踐,其在《拙存堂題跋·石鼓文》中云: “學書不法篆、隸,直不識字。'何紹基學書法,自謂:

從篆分入手,故于北碑無不習,而南人簡札一派,不甚留意;學書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始學顏魯公,便用懸腕作藏鋒書,日書百字而不間,以為常課,大如碗,橫及篆隸。因其書根篆、分,通會歌陽詢父子及顏魯公、李北海、蘇東坡諸大家,故自成一體。

弘一大師教寫字方法: “須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寫五百個,再學隸,入楷;楷成,學草。”他說的順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小篆臨好之后,才可以臨鐘鼎,寫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筆法和筆力、氣韻及神味。當代學者俞建華先生亦對篆隸做過相關闡述,云: “學楷孜孜根底深,筆飛墨舞有金針。欲高境界如何覓?當向篆分著意尋。”先生相關之論,追源溯流、求得貫通,悟得原理、洗蕩雜念。

上述書家不僅在理論上對隸進行闡述,亦從實踐入手,可謂實踐出真知。

歷代書家重視篆隸的原因分析

1.有助于貫通書學源流

一般來講,漢字的形音義研究稱為字學,許慎是字學的開山之祖。而書學一詞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概括起來,“書學”一詞在古代有七種含義:其一,指讀書學文,包括書寫。其二,指《尚書》之學。其三,指官方設置的機構。其四,指學書有成,精通八法,略同于“書法”。其五,主要指“六書之學”、“字學”,同時包括刻符摹印。其六,指對書家和書法作品及相關問題的理論研究。其七,對書寫實踐及相關理論研究的總概括。“書學”和“字學”二者看似各趨一途,實則不然。從第五種和第七種含義可以看出“書學”和“字學”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處。“書學'之“書”也指“六書。漢鄭玄注《周禮·地官·大司徒》之“六藝”云: “書,六書之品。”至元朝,劉因把'書學'等同于“六書”之學,其在《篆隸偏旁正訛序》中言:

小學之廢尚矣,后世以書學為小學者,豈以書古之小學、六藝之一乎?

“六藝”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書”指的就是“六書”。所謂“小學”主要指文字之學。以“書學'為“小學',這里的“書學”就是“六書”之學。元明之際,篆隸盛行,刻符摹印蔚為風尚。因篆刻與文字之學相近故而列名書學。《國朝文類》卷第三十三熊朋來《鐘鼎篆韻序》: “或曰鐘鼎篆韻之作,以備篆刻字文爾。刻符摹印亦書學之一家。”

“六書”名稱的提出,最早見于《周禮·地官,保氏》,但沒有細目,僅有“六書”名稱。至西漢末年,劉歆在《七略》中才有較詳細的闡述。至東漢,班固、鄭玄對“六書”的順序做了排列。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論述“六書”謂:

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鄭玄注《周禮》記載:

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此外,亦有許慎及其他書論家等相繼不懈地對“六書”做過論述。眾大家的研究都豐富著“六書”這個名稱的內涵,其中許慎集漢代諸家研究之大成,對“六書”進行了界說,列舉了字例,并且還相當深刻地論述了文字的產生和發展等諸多重大的理論問題。盡管學術界對“六書”的名稱和許慎所舉出的字例還有所探討,但許慎卻是歷史上第一個把“六書”理論同漢字形義分析結合起來的人,使“六書”成為漢字學的核心理論,并以之為法則分析研究了經典用字9353個。而《說文解字》中保存的大量完整的小篆和籀文,為我們今天辨識、研究秦以前的六國文字提供了極其可靠的依據。字學和書學二者互相影響,從字學的角度闡述書學,對于貫通書學源流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明曉六書,保證字法不出錯誤

《說文解字》對于學篆者可謂是入門之書,因為《說文》是以字形結構的分析作為基礎,以前期通用的篆書為其形體進行結構的構建,為文字的規范化提供了一套標準的小篆字體。要懂篆文如何構建,必須對序文中涉及到的六書有所理解,因為六書是“音生于義,義著于形”的漢字構造法則,精通六書才可理解篆書的構造。小篆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啟隸書、楷書,是連接古今漢字的橋梁和紐帶。趙孟頫云:

書有六義:象形、指事、諧聲、會意、轉注、假借。書由文興,文以義起,學者世習之,四海之內罔不同也。秦滅典籍,廢先王之教,李斯變古篆,程邈創隸書。……漢承秦弊,舍繁趨筒,四百年間六義存者無幾。漢之末年,蔡邕以隸古定《五經》,洛陽辟雍,以為復古,觀者車日數十百輛。其后隸法又變,而真行章草之說興。

趙孟頫在這里指出:在書體舍繁趨簡的演變下,六書之義存者無幾,能及時進行復古,重振“六書”,正是有識之士的見識。

姜亮夫先生亦言:

漢字的一切規律全部表現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階段,它總結了漢字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也體現了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

因此,學者要想探究甲骨文、金文,需通過小篆這個“中介”,而了解了“六書”的原理,才能夠對篆法的結構和形態有所理解,才可以分析《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和籀文的形體結構和意義,對漢以前文字的結構和本義,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規律性的基本知識以后,才能審辨遠古遺文,知道某字的筆畫由何而來,由何而變,得到比較正確的判斷。由此還可以認識甲骨和銅器上的刻辭,以及秦漢時代許多石刻和器物的銘文。因此,通過研究“六書”理論,上可以考證甲骨文、金文的形體結構和意義,下可以闡明隸書、行書、楷書的發展和演變,這對于書法理論和書法史的研究至關重要。

3.六書理論對象隸書學觀念影響的深化表現

“六書”理論對于后世書法家、篆刻家的影響極其深遠,因為書法家、篆刻家寫字刻印等都必須“通六書之義'。元陶宗儀云:

書之變有不可勝窮已,要亦弗能逾乎八卦之先,出乎六書之外也。

陶宗儀肯定了“六書”對于取法其他書體的重要作用。元書家蕭奭斗善篆隸,通六書,在元代被稱為“一代醇儒'。有學者評其曰:

今人識字及通六書者,惟蕭公為然,關中字學不差亦因公發之也。

清趙宦光在《寒山帚談》中云:

能草不能真,無本之學。余因而進之曰: “真不知篆,草不知章,隸不知古而妄作、妄議,皆盲兒也。”又鄭樵云:“六書明則六經如指掌。”此語其大者耳,如以細,則將退而曰:“六書明則諸體如探囊。”

篆書名家黃子高認為:

字為心畫,當先知此字從某,從某,于六書之義云何,下筆自然有意。

由于對隸書體的深入理解,書家們在書寫其他行、楷、草書體時亦強調通篆隸之意。同時,懂得篆法對于學習其他書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清桑章鉅亦云:

《說文》字不可以通行,而作行楷者,則不可不通篆隸之意。唐人顏、柳從篆出,歐、褚從隸出。即宋人米、蔡亦從篆出,蘇、黃亦從隸出也。吳匏庵嘗言:“作真、行書者,能寫篆、籀,則高古今。”此亦探原之論也。

可見篆隸書體對于其他書體的重要性。但是要想明白字義,必須依靠《說文》,而理解“六書”理論才能對《說文》中篆書的組合法有所了解。元虞集《道園學古錄》亦云:

魏、晉以來善隸書,以書名,未嘗不通六書之義;不通其義,則不得文字之情,制作之故;安有不通其義、不得其情、不本其故,猶得為善書者?吳興趙公之書名天下,以其深究六書也。書之真贗吾嘗以此辯之,世之不知六書而效其波磔,以為媚,誠妄人矣。

此段文字更進一步說明不通“六書”,則不得為善書者的道理,并以趙孟頫深究 “六書”而冠名天下為例說明。除此之外,明張紳在《法書通釋》中亦云:

善書者筆跡皆有本原,偏旁俱從篆隸。智者洞察,昧者莫聞。是以法篆則藏鋒,折搭則從隸。用筆之向背,結體之方圓,隱顯之中皆存是道。人徒見其規模乎八法,而不知其從容乎六書。近時惟吳興趙公為能知此,其他往往皆工點畫,不究偏旁,古法蕩然,非為小失。

書宜取法乎上,求其本原,熟通“六書”之義,了解各書體內在的聯系及演變的規律后,才能熟練掌握、運用其他書體。“六書”作為中國文字最基本的構字法則而為后人所遵奉,直至明清乃至當今,一些學篆書者,都恪守“六書”的法則。由此可知, “六書”理論對于學習篆隸乃至其他諸體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結   語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線條為表現工具的一種意象藝術,是基于漢字產生的藝術。自古以來,漢字和書法這兩個中華民族的瑰寶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慎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字學家、語言學家,對此可謂了然于胸。《說文解字》序文保存了我國早期關于文字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我們今天探討、研究古代文字以及書體的發展演變過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秦漢篆隸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座寶庫,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本源與啟導意義,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后人無數的靈感和奇特的藝術享受。此外,秦漢篆隸的質樸雄強和沉勁古拙的風格對后世文字學、金石學、碑學的發展亦影響深遠。

秦漢篆隸所表現出的拙樸、雄強的趣味,在書法藝術史上無疑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和解放,不僅對清代的書法變革、審美取向和篆隸風氣的開啟產生了重要影響,對現當代的篆隸藝術創作乃至整個書法實踐活動都具有啟示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再論從篆隸入手及其他
【專題】京津冀五體書法三十家提名展(傅亞成?篆書)
楊代欣:劉咸炘的書法藝術與書學理論(一)(續完)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字學典 卷十
唐代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
傅山:不學篆隸,楷書根本沒法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北辰区| 肇东市| 页游| 九龙坡区| 吉水县| 专栏| 孝昌县| 若尔盖县| 宁夏| 佳木斯市| 会东县| 黄骅市| 瑞昌市| 青海省| 阆中市| 边坝县| 奇台县| 开鲁县| 灵寿县| 城步| 温泉县| 宝鸡市| 大关县| 南华县| 白城市| 望江县| 衢州市| 彰武县| 麻阳| 大英县| 通许县| 兰溪市| 杭州市| 景东| 柞水县| 天门市| 舒城县| 西青区| 察雅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