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的由來:
椅始源于魏晉和隋朝,初名為胡床或馬扎,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于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
縱觀吾國古今坐俗,可以大概為二,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唐宋以后為椅坐時期。蓋漢代有榻與胡床傳人,但榻乃供跪坐,胡床雖為垂足坐,顧僅用于特別場合,此時社會仍普遍通行跪坐,故不能以一般狀況論。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于唐,盛于宋。唐之椅子、繩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習,當然無異。所以唐宋時代,完全同為椅坐,傳之今日矣。自古至唐,席地而坐,唐始為椅坐,此不獨文獻上,足為明證,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畫像石,以及古傳名畫,今出土文物,亦可見之。
椅為有靠背或兼有扶手的坐具。沒有靠背和扶手的坐具稱為凳。
“有名堂”
關于“椅”的設計師,不得不提到漢斯·瓦格納,1914-2007,生于丹麥。1936年瓦格納去哥本哈根當地的工藝美術學校學習設計。二戰期間,瓦格納進入雅各布森建筑事務所工作,主要負責室內和家具設計。瓦格納主要設計手法是從古代傳統設計中吸取靈感,并凈化其已有形式,進而發展自己的構思。
瓦格納對設計精益求精,并不在意產量,丹麥是個資源有限的國家,對每種材料最合理的使用是每一位杰出設計師非常關心的問題。在任何時候,瓦格納都親自研究每一個細節,瓦格納尤其強調一件家具的全方位設計,認為“一件家具永遠都不會有背部”。他是這樣教別人買家具的:“你最好先將一件家具翻過來看看,如果底部看起來能讓人滿意,那么其余部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韋格納說“我記得當我是一個學徒的時候,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工作,甚至于在停工后就會感到失落,幾乎不能等到明天的到來。當我完成一件作品,把它裝上車拖到顧客那里時,那種感覺簡直太棒了。”
瓦格納的一生都在重復不斷的研究古中國和英國的座椅和其他家具,提煉精髓將其融入到他的現代設計中來。他的大多數驚世之作都在丹麥設計博物館展出過,正是通過這些展出,美國乃至世界都知道了丹麥設計,慢慢讓其變得家喻戶曉。瓦格納作為一個設計師有什么過人之處呢?就是他善于挖掘傳統工藝的優點,將之與新想法新技術相結合,這也是設計主要的創新之法。受先人有機形狀工具的啟發,他掀起了一場有機現代主義浪潮。
▲孔雀椅,1947年
▲The Valet Chair,1953年
▲The Ultimate Chair,1987年
▲中國椅 THE CHINESE CHAIR-1945
叉骨椅是瓦格納椅子中最暢銷的,具有較為明顯的明式椅特征的設計,這是他在1950年設計的Wishbone Chair (叉骨椅,也稱“Y-Chair”,因其Y字型背板的特殊設計而得名。Y型背板支撐著人后靠的身體,后腿足直接向上與圓弧形的搭腦相連,并往前彎曲,起到明椅中“聯幫棍”的作用。
▲“有名堂”店內實拍
“The Chair”1949年,該作品被美國人叫做“最佳椅子”,它實至名歸!它設計完美,加上瓦格納后來又設計了一些,該系列總共有500把座椅!瓦格納的家具系列,掃清了丹麥家具在二戰后走向世界的道路,他還是有機現代主義的開拓者。
▲“有名堂”店內實拍
這些兼具設計感和故事的椅子,你留意到了嗎?關注“有名堂”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西安交大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
店址: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主樓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