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文藝點兒,北歐設計追求的是“大眾應能享受美好且有用之物”將工業化設計與北歐招牌的天然材料與傳統手公藝相結合,褪去多余的裝飾而注重形式的美感。它們的簡單和品質感如同一件靜置家中的藝術品般,淳質儒雅,歷久彌新。接下來一起來領略一下書寫北歐設計史的12位設計大師的風采。
【清美家具 · 第 993 期】
NO.1凱爾·克林特Kaare Klint(1888-1954)
凱爾·克林特被稱作丹麥現代家具的開山鼻祖。克林特所處的時代是國際主義設計風格盛行的時代。他最突出的設計原則為取法傳統:除純凈的線條外,沒有任何多余。他善于將現代生產技術與歷史傳統結合起來。1917年,柯林特成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主要從事家具設計。1924年他受命建立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家具設計系,并在之后的時間里培養出眾多影響整個世界的家具設計精英,如赫赫有名的保羅·克耶霍爾姆(PoulKj?rholm),布吉·莫根森(B?rge Mogensen),漢斯﹒瓦格納(HansWegner)。從此,丹麥設計學派得以巨大發展。
FAABORGCHAIR(1914)
NO.2保爾·漢寧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
保爾·漢寧森被譽為丹麥最杰出的設計理論家。1894年出生于奧德拉普,曾經在哥本哈根技術學校和丹麥科技學院學習。亨寧森的代表作當數1924年設計的“PH”系列燈具。這件作品與1925年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摘取了金牌,并獲得“巴黎燈”的美譽。除設計師的角色之外,他還為幾家報紙和期刊撰寫文章,為劇院編寫滑稽劇,創作詩歌,還是一名文字犀利的社會和建筑批評家。
漢寧森是世界上第一位強調科學,人性化照明的設計師,他一生設計了40余種PH燈具,以適應不同的照明要求。在那個燈光設計還沒有被歸為一種專業設計領域的年代,他的燈具設計便早先傳達了他認為“燈具要提供一種無眩光的光線,并創造出舒適的氛圍。”的理念,不僅強調合理、有效的照明,還融入了人性化因素,對人眼進行全方位保護。是燈光設計領域的先驅者。
ARTICHOKE PH系列吊燈
PH燈形似重疊的貝殼,燈泡完全被燈體覆蓋,無論從任何角度都看不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每道光線均經過一次或多次反射散落在桌面,以獲得柔和、均勻的照明效果;在燈體內部,光線就被進行了分割,從而減弱燈罩邊沿的亮度,這是普通乳白色玻璃燈罩難以達到的;PH燈還將白熾燈的光譜往紅色方面偏,以獲得宜人的光色。毫不夸張地說,在北歐,家家戶戶的燈具都滲透了漢寧森的設計理念。
PH系列吊燈之松果吊燈,這個歷經50多年的燈飾至今依舊活躍在室內搭配中,可以說是燈史上的經典。
燈如其名,它的造型明顯就是一只松果,在燈光的渲染下看起來更好吃了。不過可千萬別小瞧了這只看起來還有點逗趣的設計,它是由72個葉片組成的360度無眩光照明燈具,使光改變方向并反射到下面的燈片上,最大程度的保護光源避免流失。它復雜的全手工安裝過程需耗時4-6小時。
由哥本哈根燈具生產商 Louis Poulsen公司生產的PH燈,到今天為止都是現代設計也是丹麥設計中成功的經典,成為詮釋丹麥設計“沒有時間限制的風格”的最佳注腳。
NO.3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
他是芬蘭現代建筑師,人情化建筑理論的倡導者,被稱作北歐設計之父,芬蘭設計的先驅。
1898年,阿爾瓦·阿爾托生于芬蘭的一個小鎮。1921年,阿爾托畢業于赫爾辛基工業專科學校建筑學專業。1924年,他與同樣是設計師的阿諾.瑪賽奧(Aino Marsio)結婚,共同進行長達5年的木材彎曲實驗,而這讓阿爾托在20世紀30年代開辟了家具設計的新道路,他創立了“可彎曲木材”技術,將樺樹巧妙地模壓成流暢的曲線,將多層單板膠合起來,然后模壓成膠合板,這一系列實驗創造了當時最具創新的椅子。
1947年阿爾瓦·阿爾托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美術博士學位,1955年阿爾瓦·阿爾托當選芬蘭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金質獎章,1963年阿爾瓦·阿爾托獲美國建筑師學會金質獎章。
芬蘭傳奇湖泊花瓶(1936)它的制作采用iittala最著名的玻璃成型技術,采用口吹法制作加高款。
幾乎每一個芬蘭家庭里都擺著一只傳奇湖泊花瓶。芬蘭素有“千湖之國”的別稱,Alvar Aalto從星羅棋布的湖泊中得到靈感,創作了這開口部分不拘一格的花瓶,正因此當你將花束置于花瓶中時,再也不用費心擺布它的角度姿態,花束們便可自行自然散開。
NO.4阿諾·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
阿諾·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1927年畢業于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建筑系。1927至1929年期間,雅各布森在保羅·霍爾松(PaulHolsoe)的建筑事務所工作,隨后創建自己的事務所,開始成為一名獨立的建筑與室內設計師。
Swan Chair(1958)天鵝椅造型猶如停留在湖面上的一只優雅的天鵝椅身為全曲面設計
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設計師們開始反對前輩們一味強調的幾何形式,主張采用更具幽默感、人情味、有機化的設計語言。當時被稱作是“將現代主義帶進丹麥的第一人”的雅各布森的“超幻想設計”應運流行起來。雅各布森是凱爾?克林特(Kaare Klint)的學生,他將建筑中的獨到見解延伸至家具設計,在產品的象征性與功能性上都發揮到了極致,設計的家具既好看又好用。
NO.5芬·居爾Finn Juhl(1912-1989)
1934年畢業于皇家藝術學院建筑系,此后的10年間,居爾作為一名建筑師在勞瑞森(Vihelm Lauritzen)設計事務所工作。除了做許多建筑設計外,他還與著名家具制作者尼爾斯·沃戈爾(Niels Vodder)合作,設計制作了一大批家具作品。
居爾改變了偏向包豪斯風格的功能主義的設計,而著墨于結合傳統自然材料進行線條較為柔軟流暢的設計,求取力與美的結合。
194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更專注于設計家具,以雕塑式的造型手法,以實木為主體的構架材料,配合皮革的應用,設計了大量的桌、椅、沙發等休閑類家具,成為二戰以后丹麥學派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從1954年到1957年的米蘭國際博覽會上,他曾獲得六次金牌獎;而在哥本哈根木工行業組織的丹麥現代家具設計年展上,居爾的作品曾獲14次大獎。
Finn Juhl 的設計風格與技法在典代表作鵜鵠椅中表現的一覽無遺。其彎曲而柔軟的流線型線條充分表現出力與美的精髓。
關于這張椅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它在七十六年前被設計完成之后,手稿便告遺失無法復制,因此世界上僅存十二張。至2007 年時,才由日本一位北歐家具收藏家織田憲嗣提供收藏,并由OneCollection 復刻成功。
Poeten 詩人沙發(1941)
Model 45 (1945)
?jebordet茶幾(1946)
Model 108(1946)
The Wall Sofa(1950) 為美術館特別設計,通過簡潔的鋼管將沙發固定在墻上
The Baker Sofa(1951)
Tray Table (1965)
NO.6漢斯·瓦格納Hans.J.Wegner(1914-2007)
漢斯·瓦格納(Hans Wegner)1914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麥日德蘭半島,身為鞋匠之子自小就崇拜著父親高超的技藝,耳濡目染下也引發他對木頭與設計的興趣,并從14歲開始追隨當地木工師傅做起學徒,15歲便創作出生平第一張椅子,22歲時瓦格納進入哥本哈根的美術工藝學校就讀。
1943年瓦格納獲得由倫敦皇家藝術協會頒發的皇家工業設計師獎項肯定。瓦格納對于工藝技術的堅持與尊重,使他幾乎囊括了所有頒給設計師的重要頭銜與獎項。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若我們提到“中國元素”的設計,古今中外的設計師們屢試不爽卻難以成功。在中國傳統設計中,明椅是一個巔峰,此后至今,本土再無花開。而瓦格納卻將明椅中的美學在現代設計中再生,至今甚至沒有一個外國人也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夠超越他。
1944年瓦格納受命設計一種木質椅,要求用最高的標準做成最彎曲效果的扶手椅,瓦格納為此構思了多種方案,但始終不能令人滿意,直到有一天看到中國圈椅時才茅塞頓開,于是以此為主題,設計了“中國椅”、Y椅,以后數十年中瓦格納一直從事“中國椅”的設計探索。
TheChina Chair(1944) 中國椅 他設計的中國系列的第一條椅子,有櫻桃木和桃花木兩種材料供選擇,坐墊是高雅的皮革。
2008年,Fritz Hansen 推出了黑色的 The China Chair,用黑槐木做成。
Y形椅(1950)
由于瓦格納是木匠出身,他的家具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他對材料和機構上的完美理解和掌握。他極其善于簡化和凈化造型,從而使基于手工制作的設計完全符合現代工業化工業生產。
說到膠合板家具,除了Alvar Aalto的小凳,便是Hans的這把叫做三角貝殼椅(Three-Legged Shell Chair),通常叫Shell Chair,也是Hans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The Peacock Chair 孔雀椅(1947) 它的名字是芬?居爾Finn Juhl給的,細骨條的椅背,以及形成孔雀樣子的節點,不僅僅有視覺上的而愉悅,同樣帶來良好的人機性。
The Teddy Bear Chair(1951)這是Hans Wegner有機有趣設計的一面,這個名字是一個評論家給的,描述是“伸出熊掌的大熊”
The Valet Chair 梳妝臺(1953)這是Hans在聊天時談到折衣服的麻煩,就做了這個有趣的設計,為了讓它看起來不笨重,從4條腿減到3條。
漢斯在22歲的時候認識了同齡的后來成為丹麥另一位著名設計師布吉·莫根森,并開始了兩人長達36年的友誼。
NO.7布吉·莫根森B?rge Mogensen(1914-1972)
莫根森與芬?居爾,阿諾?雅各布森和漢斯?瓦格納并稱為丹麥四大設計巨匠。
1934年莫根森開始了他的家具設計生涯,1936年進入哥本哈根工藝美術學校學習,成為丹麥現代家具之父凱爾?克林特的得意門生。
“J39”單椅是B?rge Mogensen最暢銷的家具作品,他一直認為“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人群,好家具應該人人都能擁有”這一理念也在J39中一覽無遺。
Hunting Chair(1950)
莫根森一生最大的理想便是為丹麥人民提供大家負擔得起的高質量家具,為此他總是夜以繼日的工作,把每一個靈感記錄在任何可能取得的物品上,著名的Hunting Chair便是在拜訪好友時,將靈感畫在火柴盒上設計出來的。
Spanish Chair(1958)
NO.8維納·潘頓Verner Panton(1926-1998)
維納爾 潘頓 Verner Panton1926年生于丹麥,后定居于瑞士巴塞爾。1947-1951年期間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畢業后進入阿諾·雅各布森Arne Jacobse設計事務所工作,他參加了一系列雅各布森原創家具的設計,這些雕塑形態的家具設計語言對潘頓產生了很大影響。
1955年他創建了自己的建筑與設計事務所。1968年,人類第一張一體成形,以強化聚酯制成的塑料椅問世,這張人類史上最知名的椅子——潘頓椅(PantonChair),開啟了塑料家具的歷史。
1958年他應邀為丹麥“重返旅館”(ComeAgain Inn)所作的大紅色調的“燃燒空間”酒吧室內設計和為之配套設計的著名作品“錐形椅”和 “心形椅”,非常受到市場的歡迎。
這兩張椅撲面而來的熱情感和鮮艷的色彩,果然就是維納·潘頓Verner Panton(1926-1998)的典型的設計符號。他都是時尚的旗幟和標桿,他的作品總是出現在最時尚的場所、舞臺、電影中,好像波普時代沒有了他,就有缺陷一樣。
Wire Cone Chair(1959)
他的許多作品如今看起來依舊時尚前衛,他打破了北歐傳統工藝的束縛,運用鮮艷的色彩和嶄新的素材,開發出眾多充滿想象力的家具,贏得了無數國際設計獎項,包括羅森泰設計精品獎,以及德國聯邦“優良設計”獎,被譽為20世紀最富創造力的設計大師。
NO.9保羅·克耶霍爾姆Poul Kj?rholm(1929–1980)
保羅·克耶霍爾姆Poul Kj?rholm是丹麥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他的名字總是和丹麥傳統中的極簡和高貴是緊密相連的,他很早就發展了一套藝術思維體系,認為一件家具同時也是一個建筑空間。
1952年保羅畢業于哥本哈根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家具制造,并在1952至1956年期間任教。在那個時代,設計師們通常選擇木材作為設計材料,但保羅卻更偏愛不銹鋼。他認為不銹鋼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結構性材料,在自己的家具設計中使用。同時他還嘗試與一些其他材料如皮革皮革、帆布、繩索和藤條等等結合使用。而且他總是用自己的名字縮寫加上數字來給自己的設計作品命名。
保羅·克耶霍爾姆以溫和的手段呈現出簡潔的線條和精致的設計細節,設計風格低調而優雅。他的一生獲得無數次獎項,包括1957年和1960年的米蘭藝術展的工業設計和平面設計兩個大獎。
NO.10埃羅·阿尼奧Eero Aarnio
埃羅·阿尼奧是芬蘭最有影響力的室內及家具設計師之一,他的設計多以玻璃纖維,塑料和鋼為家具的主要材料。
埃羅·阿尼奧1932 年生于芬蘭,1957畢業于赫爾辛基的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rts,并于1962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室內設計與工業設計。他的許多作品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度,并獲得許多工業設計獎項。
Ball Chair(1963-1965) 球椅
60 年代初,芬蘭最大的家具企業Asko公司請Aarnio設計一種塑料椅以求改變公司多年以木材為主的傳統面貌。1963 年至1965 年間,在反復試制合成材料的前提下,他終于設計出采用新型材料玻璃纖維塑料制成的名為“球體”(Ball)、看似航天艙的座椅。并在1966年科隆家具博覽會上一夜成名。
Pastil藥丸椅1967年推出,1968年就獲得了美國工業設計大獎,椅子是鮮艷的塑料做的,好像一顆扁扁的超大圍棋子,或者一顆巨大的水果糖。
Bubble椅
西紅柿椅
塑料在1960年代成為主流時尚材料,因而才出現了這么多用塑料設計家具、用品的大師,塑料原料是石油,因此,1973年的能源危機、石油輸出國組織對西方實行禁運,使得塑料潮流一下子過去了。到了21世紀,這些經典設計再次出現,已經具有很強烈的懷舊感了。
蘑菇餐桌(1994)整臺餐桌使用玻璃鋼出模一次成型,與其說這是一個餐桌,不如說它是一件雕塑。
Tipi
Focus 2椅子
NO.11約里奧·庫卡波羅(Yrjo Kukkapuro)
他是芬蘭國寶級設計師,是繼早期幾位現代主義大師后杰出的當代設計大師之一。1933年出生于維堡,1958年畢業于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室內設計專業,195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他在現代家具設計領域創造了很多經典之作,曾獲芬蘭共和國設計獎,芬蘭總統獎,美國USA/IBO獎等,并歷任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教授、校長,榮獲北歐最高學術稱號——教授藝術家。
karuselli lounge chair(1964)
庫卡波羅致力于研究人體工學和生態科學,力圖把人體工學和造型美感達到完美和諧的最高境界,這把椅子在芬蘭語叫“karuselli”,相當于英語中的“carousel”,就是轉盤兜的意思。這張被業界廣泛譽為“20世紀經典作品”的Karuselli椅,是庫卡波羅最經典的設計。
Fysio Chair費西奧椅 它被稱作“全世界第一把完全根據人體形態設計的辦公室座椅”,是人機工學中具有歷史意義的設計。
NO.12曼格努森Erik Magnussen
曼格努森(Erik Magnussen)1940年出生于哥本哈根,畢業于哥本哈根設計與藝術學院。學校期間主修陶藝,畢業后進入瓷器名家“皇家哥本哈根”工作多年。之后為Fritz Hansen數個知名北歐品牌設計產品。他將細致而洗煉的陶藝風格帶入家居產品,是當代居家產品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
啄木鳥保溫瓶
曼格努森在1976年設計的這款保溫壺,1977年獲得丹麥工業設計協會“工業設計大獎”。在設計時曼格努森花費了很長時間考慮結構和造型。從結構上看,這是個中規中矩的保溫壺,內部有真空玻璃膽,外面是彩色ABS塑料瓶身。從外觀來說,它打破了傳統保溫壺的比例。保溫壺的出水口好像翹起的鳥嘴,在瓶身上端還設計了一個黑色小圓點作為裝飾,如同鳥的眼睛,把手的半圓形好像鳥尾,十分生動可愛。
清華美院家具設計研究所
圖文來源:新浪家居;綜合編輯: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