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連續發表了幾篇關于新勞動合同法方面的法律知識,得到了讀者的熱烈響應。很多勞動者通過添加的方式與筆者取得聯系,付費咨詢了自己面臨的一些問題。通過這幾天與普通勞動者們的廣泛、深入、細致而又坦誠的交流。我發現,雖然普通大眾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法律知識確實很欠缺,我一直認為,我們每一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應該得到維護,都應得到法律的保障,可我不得不說,由于一些勞動者法律知識的欠缺,導致很多勞動者對法律存在很大的誤區。
一般筆者接受咨詢,開篇會說,您先把事情詳細給我說一下。然后,大多數咨詢者就會將事情大致描述一下,當然了,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勞動者們給我表述的事情,而是他們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他們一般是什么態度呢?他們大多數的態度是這樣的,義憤填膺,十分悲憤,歷數用人單位的斑斑劣跡,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好像這六月天真下起了鵝毛大雪;還有就是一些勞動者覺得仲裁庭或者法官枉法裁判,根本不是站在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的位置上來裁判的,感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可事實是這樣嗎?我想回答的是,很多情況下不是這樣的,真的不是這樣的。下邊,我列舉一些勞動者咨詢的問題。
1、我是一名有編制的中學教師,學校過了半年才與我簽訂聘用合同,為什么我不能主張二倍工資?
2、我是政府機關的一名司機,沒有編制,為什么機關內公務員工資這兩年上漲,卻不給我漲工資,這太不公平了,我應該如何解決?
3、我是一基層派出所的輔警,當時是跟一個勞務派遣工資簽訂的合同,現在發生了工傷,我讓這個基層派出所給我申請工傷認定,單位不給我辦,他們真是太壞了。
4、我是建筑工地的一名農民工,跟包工頭在工地干活,包工頭要不要給我購買社保?
5、我是一名政府公務員,適用勞動合同法嗎?
6、添加changda115114更多增值法律服務。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我只想回答,你們這些人,是這個社會的勞動者,而且是不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社會勞動者——不太精確。大多數人看到這里,估計頭就蒙了,勞動者不都應該適用勞動合同法嗎?
我給大家說,并不是這樣的,咱先看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適用人群吧。
《勞動合同法》第二條是這樣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勞動法》第二條是這樣規定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因此,我們在咨詢問題時候,首先要明確自己是否適用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在我們國家,不同的人適用的法律是不一樣的,合不合理我不想評論。
國家機關公務員適用《公務員法》,有編制的事業單位人員主要適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無編制的機關或事業單位人員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
那問題又來了,作為經常背鍋的“臨時工”,適用什么法律呢?筆者明確告訴大家,“臨時工”是計劃經濟時代與“正式工”相對應的一個稱呼,我們已經進入市場經濟了,單位的臨時工應該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
你不適用《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顯然,雙倍工資、經濟補償金及賠償金也就與你無緣了,當然了,你可以根據你適用的法律法規來主張你的合法權益,這個筆者是舉四腳贊成的。
好了,今天給大家說這么多,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認清自己適用何種法律,明確自己處于何種法律關系之中,才能以平和之心解決爭議,化解矛盾,冷靜處理”。當然了,這些規定是否合理,流于后人評說。希望大家真的能夠以理性的方式維護權益,為社會增添一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