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梳理公司和行業的最新基本面,并沒有推薦的意思,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2016 年末以來、銀行業核銷不良貸款 6.2萬億,占總貸款比例達5.4%;且認定嚴格,愈發真實 (不良/逾期比例超過 100%);撥備覆蓋率達245% (較16年提升80pc)。季度節奏看,息差下降的壓力主要在 23Q1 集中體現,后續有望降幅收窄、甚至企穩;國有大行23PB僅0.5x 出頭。0.5x 的估值便宜,0.7x貴嗎?也說不上貴:想象空間大。當前 PB 隱含的不良率超過20%,實際的'不良+關注率'僅 3%,被低估。最早關注大行的資金是去年底,主要出于穩定分紅、高股息的角度;23Q1 公募基金對國有大行的持倉仍然是下降的,預計主要是部分險資增持。銀行股的成交不算活躍。4 月份,國有六大行的日均成交額僅為 9.7億(較23Q1日均增長3億+),少量資金進入即可推動股價上漲。從景氣度的角度看,經濟較 22 年一定是有所好轉的,銀行股的業績也在 23Q1形成低位,后續有望企穩。但經濟好轉的強度、業績向上的彈性有分歧。因此,短期國有大行股價上漲的內在邏輯是“被低估前提下,在中特估帶動下的估值修復”。若下半年經濟能進一步好轉,行情有望連續,個股也可能切換到基本面更好的品種。解釋:對于ROE>10%、利潤每年正增長、股息率最高的行業,理論上不應該低于1.0PB。然而之前政策要“讓利”,10%的ROE未來可能撐不住,如果認為未來要到5%,那么0.5倍PB也就合理了。去年一直壓貸款利率。而今年變成了降存款利率,年初過低的貸款利率也不讓放了。態度變化還是很明顯的。解釋:銀行有個18-20年的不良周期,2001-2012不良率下降,2012-2020不良率上升。2020年底開始,不良率又開始下降了。一般不良率連續下降三年左右股價開始漲,時間快到了。而地產/城投風險呢?實際上,中國的債務風險化解是分部門的,地產城投是最后處理的部門,其他行業的不良率已經開始下降了,相互抵消后不良率在連續改善。2021年開始的地產違約并沒有向上下游擴散,銀行業不良率確實也還在下降。【中期邏輯一:疫情后估值正?;?/strong>解釋:每次疫情沖擊,銀行估值都要受一波沖擊。三年疫情終于過了,銀行的“疫情折價”應該要過去,估值理應要正?;?。解釋:2022年初開始,銀行收入增速逐季度下降。2023年Q1單季度收入增速,其實已經高于2022Q4。累計收入增速Q2也有望普遍高于Q1。2023Q1的息差壓力和收入低增幅,是事前已知的利空。這種“利空落地”的情況,往往在兌現前后就會開始漲了。后面Q2、Q3、Q4收入增速會逐季度改善(特別是中小銀行)。從選股方面看,銀行板塊已經從之前的“只漲大行”變成“大小銀行齊飛”,這時候買后啟動的小銀行,上漲空間更大、回撤風險更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