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認識強調了教師知識和能力的必要儲備,強調教師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教育的重要,從這個意義上看,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今天看來,這句話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這應該是一桶高質量的水。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桶中的水質如何,是混水、純凈水還是被嚴重污染的水,往往取決于桶中水的水質。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學生,以豐富的知識培養學生。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教師經過自身修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后的精品,是教師經過自我再加工、絕對有益于學生健康發展的“高級營養水”。
其次,教師的“一桶水”還應該是鮮活的不斷更新的水。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國力綜合水平的提高,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再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郎”。信息時代,電子通訊的發達,造就了他們思維的活躍,知識的紛繁復雜,他們就不再滿足于坐在教室里,只為“一杯水”,他們需要的是,具有前瞻性的引導者,具有與時代合拍的引路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一桶水”必須是鮮活的不斷更新的水。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群體,,如果我們還是因循守舊,如果我們還是以“教書匠”為榮,當然是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必須努力鉆研專業理論,不斷學習現代教學教育理論,不斷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地探尋新的教育方法、教育規律,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及時傳遞給學生新的知識和信息,并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同時,我們還要轉變思想觀念,轉變評價觀念,讓我們說出的每一句話語,不再是老生常談,而是高屋建瓴。那樣學生才會由敬生愛,才能達到所謂“親其師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