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通俗的說法,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意思是說,教師應該有豐富的學識,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量,一個教師如果想教給學生一點知識,那么自己就要掌握許多知識,只有如此,教師的教學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關心“一滴”和“一桶”數量的對比,而忽略了“水”的本質。今天,小編就和您一起探討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桶水?
這是一桶死水還是一桶活水?
在學校里,教師滿足、留戀、固守一桶死水的現象并不少見。年輕教師認為剛從學校畢業,自己已經有了滿滿的一桶水,再也用不著學習了,憑著一張文憑在學校里還可以應付幾十年。工作時間相對長一點的教師,認為自己經驗比較豐富,經驗就是能力,經驗就是財富,于是乎,拒絕接受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對變化了的新形勢熟視無睹,教學過程中我行我素,就連手頭的教案,幾乎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粘粘貼貼又三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迅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質和量的變化,各種新知識、新科技、新事物層出不窮,昨天還是有用的知識,明天就有可能成為明日黃花,完全有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有研究表明,在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只要在7~14歲接受了教育便可應對一生之所需;在工業經濟時代,接受教育時限延長到了22歲,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原有的知識正以每年5%的速度不斷地被淘汰,一個人如果不隨時更新、補充知識,10年后將會有50%的知識因陳舊老化而用不上。
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識為未來培養人才,教師必須不斷感知和吸收新知識、新思想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也才有可能一直勝任這份使命神圣的工作,才更有可能一直保持對職業和事業的熱情和執著。如果教師的知識一直處于一種靜止狀態,或者停留于一桶死水的狀態,這桶水不僅隨時有被舀干的危險,而且還會因其不流動而成為一桶腐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成為學生愛戴的教師,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學生不斷地在你身上有新發現,如果你過了幾年還是依然故我,如果逝去的一天沒有給你增加任何的財富,那你可能成為一個令人生厭甚至憎恨的人。你要像怕火一樣懼怕精神的僵化。”他還說:“只有當每個少年從教育者那兒得到‘活水’,他們的才干才能發揮出來。沒有‘活水’,素質就枯竭衰退。”
因此,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充電”,不斷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不斷地給自己“注水”,不斷更新、更替、更換,讓“水桶”緊緊與知識的大江大河相連,使之在任何時候都成為源源不斷的一桶“活水”。
這是一桶純凈水還是一桶復合水?
教師光有滿滿一桶平常的水,比如純凈水、蒸餾水,還不行,這桶水只能解一時之渴,卻不能滿足饑餓之所需。要想既能解渴,又能解餓,就要給這桶水及時添加如碳、鈣、磷、鎂、鈉等常量元素,鐵、鋅、銅、錳等微量元素,氨基酸之類的營養成分。這樣的水就是一桶復合水。
教師要讓自己的知識成為一桶營養豐富的復合水,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和心靈成長史。教師應該讀書,教師應該首先是一個讀書人,教師應該通過讀書豐富自己的底蘊,教師應該通過讀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應該通過讀書擴大自己的視野,教師應該通過讀書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教師應該通過讀書獲得教育教學智慧,教師應該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師應該通過讀書構建自己的精神高地,教師應該通過讀書獲取飛翔的翅膀,教師應該通過讀書汲取生命成長的力量。
優秀教師都是讀出來的。然而,現在很多教師都不讀書,這可以說是大多數教師的通病,如若不相信,你可以去問一問,有多少老師在堅持讀書,老師們一年讀了幾本書,都讀了些什么書。我經常講,其他人可以不讀書,教師不能不讀書,我們讀書,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孩子。不讀書怎樣教書?不讀書怎樣要求孩子讀書?不讀書怎樣使自己的一桶水成為孩子們需要的復合水?
我覺得,讀書對于教師來說,永遠都是自己的事。應該讓讀書成為像沐浴陽光、呼吸空氣一樣的自然需要,成為吃飯穿衣睡覺、刷牙洗漱一樣不可缺少的生活習慣,成為與生命中的重要朋友約會一樣的生存狀態。我們應讓讀書改變生活,讓讀書成為一種信仰,讓讀書書寫生命的傳奇。
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教師如果只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會出現知識結構的欠缺,會因自己的“一桶水”的營養不全而造成學生們的營養不良。因此,教師讀書應廣泛涉獵,做到各方面書籍無所不讀。讀教育書籍,掌握系統專業知識;讀人文書籍,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視野;讀自然書籍,了解當今科學發展;讀經典書籍,直接聆聽人類精神永恒的對話,甚至還要讀有關中小學生的書,讓自己能夠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只有博采眾長,從閱讀中獲取充足的營養,才能夠涵養專業底氣,才能夠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夠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理解教育,也才能夠達到做人、做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這是一桶他人的水還是自己的水?
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大多是間接的,我們傳授知識的過程,大多是把他人的水倒給孩子而已,讓孩子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教師僅是照本宣科,僅是死教書、教死書,僅是停留于機械地灌輸,那么教師無論有多強的責任心、事業心,都難以提高教學質量,難以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這樣的教師也難以博得學生的喜歡。
其實,這樣的教師還沒有真正完成教育的任務,因為這里邊缺少了自己的東西,缺少了教師自己的智慧,他還沒有把他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把他人的一桶水變成自己的一桶水。
教師要真正地把他人的一桶水變成自己的一桶水,一方面,要立足教學反思。教師的反思是提升自我的基本途徑,只有反思,才有學習,才有改變,才有成長。反思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課前反思,教而有道;課中反思,教而不亂;課后反思,教而有獲。教師的反思,不僅是對教育教學的反思,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還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當務之急,教師要共同反思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所說的“辛辛苦苦地做罪人,起早摸黑地干壞事”。
另一方面,要立足專業寫作。寫作是教師精神生命的外化,是教師心靈世界的展示,是教師認知水平的深化。寫作開啟思考,寫作記錄生活,寫作磨煉意志,寫作改變教師的職業態度和行走方式。教師的寫作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生活方式。堅持寫作的教師,總是用一雙思考的慧眼,觀察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總是用一個理性的頭腦,審視教育的現象和狀態;總是做一個敏銳的觀察者,感知時代的脈搏和心靈的共振。
同時,要立足一線研究。教師的研究,是教師發展的“高速公路”,是教師克服并消除職業倦怠的制勝法寶。教師的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為了論文、職稱而研究,而是置身于教育現場,把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把課堂作為研究的重要方向,把問題作為研究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研究中觸摸教育品質,感受教育幸福,明白教育生活的意義。
教師應通過反思、寫作、研究,進一步整理自己的思想,積淀教學的智慧,提升專業的高度,讓自己擁有一桶屬于自己的水,在生動活潑、得心應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鮮活的知識。(楓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