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 Lophath- 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莖、葉。味甘、淡,性寒。入心、胃、小腸經(jīng)。功能: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主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內(nèi)服:煎湯,10~15g。
【現(xiàn)代研究】
主要成分:莖、葉含三萜類和甾類物質(zhì):蘆竹素(Arundoin)、白毛素(Cylindrin)、無羈萜(Friedelin)、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亦含有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藥理作用:
1. 解熱作用 用 15%酵母混懸液皮下注射引起大鼠人工發(fā)熱,用淡竹葉水浸膏灌胃有解熱作用。對用大腸桿菌皮下注射引起的貓和家兔發(fā)熱,淡竹葉亦有解熱作用,每2g/kg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相當(dāng)于33mg/kg非那西?。≒henacetin)的 0.83 倍。淡竹葉的解熱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及稀鹽酸,但不溶于醇及醚。
2. 利尿作用 臨床應(yīng)用證明,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弱,但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鈉的含量。
3. 抑菌作用 在試管內(nèi),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淡竹葉 10g,生地15g,木通、甘草梢各6g。胸悶者加丹參、枳實、川芎。心悸、氣急者加遠志、棗仁、茯神。心律失常者加大甘草劑量,可用至2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心肌炎64例,痊愈55例,好轉(zhuǎn)9例。〔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7;(1):439〕
2. 治療痤瘡 干柳枝30g,淡竹葉、荊芥、蟬衣、薄荷各8g,炒牛蒡子、玄參、麥冬各10g,知母、干葛各15g,生甘草6g。隨證加減。治療158例,痊愈126例,有效25例,無效7例?!舱憬嗅t(yī)雜志 1991;26(1):20〕
3. 治療漆瘡等皮膚病 淡竹葉15g,防風(fēng)、荊芥、蟬蛻、苦參各10g,土茯苓20g,甘草5g。皮疹在上半身者加黃芩;在下半身者加黃柏;遍及全身者加山梔子。便干者加大黃、枳實。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漆瘡31例,全部治愈;癮疹18例,治愈16例,好轉(zhuǎn)2例;藥毒8例,治愈7例,好轉(zhuǎn) 1例;急性濕疹6例,全部治愈。〔湖南中醫(yī)雜志 1991;7(5):43〕
方劑選用:
治療尿血:淡竹葉、白茅根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配伍效用:
淡竹葉配伍木通、生地 淡竹葉、木通均能清心而引熱從小便出;生地清熱養(yǎng)陰。三者伍用,有清熱利水、瀉火養(yǎng)陰之功效,用于治療心火亢盛之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癥。
淡竹葉配伍梔子 二者均能清熱除煩而利濕。相伍為用,可使清熱除煩之功效加強,且能使熱從利小便出,用于治療熱邪客于胸中引起之懊憹或熱淋。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勿服。”(《品匯精要》)
毒副作用:對小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 64.5g/kg。
【醫(yī)家論藥】
“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本草綱目》)
“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生草藥性備要》)
附注:本品始載于《本草綱目》。明代以前方劑中所用的竹葉或淡竹葉均非本品,而是來源于同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或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 的葉。竹葉以清心胃熱見長,淡竹葉則長于清熱利尿。兩者功能相似而同中有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