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普濟方》(本文作者系國家級健康管理師,中醫方劑學研究者,健康教育專家)
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事,關乎我們頭上的白發。
首先說,白發的出現,是人體衰老的正常表現。如果您年過五十,白發隱隱可見,自不必多慮。但是,如果40歲以上,白發特別多,遠遠望去十分顯眼,或者五十左右就已滿頭華發,這倒是應該引起注意了。
今天在這里,我們要向您介紹一張不錯的食療方劑。它對于須發早白,有很好的療效。
準備槐角30克,墨旱蓮60克,生地黃30克。三味藥研成粗末,用紗布袋裝好,扎口,用白酒500毫升來浸泡。密封20天。隨后取出藥袋,將壓榨液和藥酒混合,顧慮裝瓶,備用。晚上臨睡前服用30毫升即可。因故不能飲酒的人,不要用這個方法。
這個辦法源于哪里呢?源于《普濟方》。《普濟方》是一部浩瀚的醫學巨著,共426卷。成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它在中醫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成人贊曰:“古之專門秘術,實借此以有傳”。
在《普濟方》里記載的這個藥酒方,還有一個瀟灑的名字,叫做“一醉散”。什么意思?就是須發早白者,飲用此酒以后大醉,待醒來之時,須發已經變黑了。
當然,這樣說只是為了表明其效果的卓著。任何一張調劑的方藥,都不可能在須臾之間見到神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張藥酒方,是有一定價值的。
原來,就須發早白而言,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其中有一條是不可忽視的,就是血虛血熱。什么意思?血虛,不能濡養發根。血熱,灼傷津液,熏蒸發根,這些都會影響發質。血虛血熱的背后,是腎陰虧虛的問題。這是須發早白的基本病機之一,古往今來,一直備受尊崇。
方中的槐角,實際上就針對血熱這個問題。它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功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本草經疏》說它是“為涼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所以,有它在,發根可以不受血分之熱的熏蒸。
再看墨旱蓮和生地黃。墨旱蓮,性味甘、酸,寒,歸腎、肝經,功在滋補肝腎,涼血止血。它可以協助槐角來涼血,同時還能滋補腎陰,改善陰血不足的問題。《本草經疏》對它的功效有十分深刻的認識:“須發白者,血熱也,齒不固者,腎虛有熱也;涼血益血,則須發變黑,而齒亦因之而固矣”。
那生地黃,不用多說,乃是滋補腎陰、涼血清熱的要藥。
所以說,旱蓮草、生地黃,滋補陰血,兼涼血清熱。槐角,清熱瀉火,清血分之熱。三者配合,可以改善陰血不足、血熱灼津的問題。如此一來,須發早白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可見,這明代老方一醉散,真不是唬人的。“精誠名醫匯”將其介紹在這里,共看官借鑒。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