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法家代表人物,他幫助秦孝公變法圖強,讓秦國綜合國力短時間內和其他國家拉開了差距,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商鞅為什么這么牛?還是那句話,在沒有科舉的古代要想成名成才必須先訪名師,商鞅是戰國時魏國人,最有名的老師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尸佼。
要說起商鞅這哥們牛逼的事情那是一堆又一堆,其中最能直接體現他判斷力和膽略的,是他還在魏國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
時任魏國國相的公叔痤特別看重商鞅的才華,有一天公叔痤病重,感覺自己快不行了,魏惠王前來看望他,公叔痤彌留之跡極力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也不知道是公叔痤將商鞅捧得太高了讓魏惠王心中嗤之以鼻,還是因為其他原因,魏惠王的表現是對公叔痤的話很冷淡,一副不以為意的樣子。
看到魏惠王這幅樣子,公叔痤自然之道魏惠王不打算聽自己的,所以他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千萬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許是不忍心傷了老人家的心,場面上還是答應了。
隔天,商鞅來看望病重的公叔痤,公叔痤把他昨天對魏惠王說的話告訴了商鞅,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可是讓公叔痤沒先到的是,商鞅聽到公叔痤的話反而大笑了起來。
公叔痤不明所以,問商鞅道:“這種危機時刻你笑什么?”
商鞅道:“我怎么沒看到危機?魏惠王不聽你的話重用我,也絕不會聽你的話殺了我,因為他根本沒有把我當一回事,既然沒把我當一回事,沒有任何原因的殺我反而會給他留下不好的名聲,所以我不會有事。”
商鞅回去之后安之若素,根本沒有離開魏國的打算,而事實確實如商鞅預料的那樣,魏惠王沒有任何的動作,也沒有任何要用商鞅的打算。
這件事情可以充分的說明商鞅看人看的極為透徹,而且判斷能力極強,膽略驚人,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也成為他后來變法一個強有力的武器。
當時的整體環境是,戰國七雄不僅戰場上競爭,對人才也競爭的很激烈,但凡是個人才,其他國家的人都歡迎,誰也不會說你不愛國之類的,這是一個歷史背景。
對于及有才華的商鞅來說,一直待在魏國默默無聞終究不是辦法,所以最后他選擇去秦國,當時的秦國國君是雄才大略的秦孝公。
秦孝公極想有一番作為,而且特別想要改革圖強,結果兩個人聊了幾次天秦孝公發現了商鞅的不凡,而且商鞅提出的很多意見,正好是秦孝公需要的,兩人可謂一拍即合,所以秦孝公立刻重用了商鞅,并且讓商鞅拿出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
商鞅也確實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萬事俱備之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
為什么說商鞅變法提高了秦國的綜合國力呢?這里只列舉幾點:
第一、廢井田、開阡陌
把國有的土地轉為私有,鼓勵大家種田開荒,而且開荒前三年是免賦稅的,之后的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如果你種田種的好,還可以提升你的爵位,換句話說,種田種的好還能當官,這么好的事在哪個時代都沒聽過。
老百姓們熱情高漲,全都非常賣力的開荒種地,糧食產量連年上升,在那個農耕時代,農業之重要不言而喻,對當時秦國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因為國庫糧食充盈,后來秦國數次饑荒都沒有對國力造成什么大的影響。
二、軍功爵制
軍功爵制設立了二十個爵位,士兵上了戰場,只要砍下一個敵人的頭帶回來,就可以提升一級爵位,不僅是殺人,如果你訓練士兵訓練的好,養馬養得好等也能夠提升爵位,這一舉措大大促進了秦軍的訓練水平和戰斗力。
這也是后來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原因,所過之處,全是無頭尸體。
三、統一度量衡
大家都知道,秦國在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后,統一了全國度量衡,對中國文明和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這只是商鞅變法同意度量衡的一個推廣而已,因為在秦孝公以前,秦國領土許多地方度量衡也沒有統一,商鞅變法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統一了度量衡。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么統一度量衡就能夠促進社會文明和生產力的發展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此之前,秦國某個縣生產車輪,只能配該縣生產的馬車,可是這個縣有可能因為原材料和技術的原因,生產的車輪很好,馬車很一般,另一個縣馬車生產的好,但是車輪做的很一般,但是因為度量衡沒統一,文字也不通,兩個縣互相之間不能交流,所以都各自閉門造車,最后質量都不好。
可是統一了度量衡之后,做車輪好的只做車輪,做馬車好的之做馬車,最后組裝一下就是最好的馬車,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很多。
還有連坐法、父子強制分家按戶收稅,重農抑等等舉措,加強了社會的穩定和農業生產力,就不一一例舉。
商鞅變法讓秦國和其他國家的國力差距逐漸拉開,實際上在那個時候,各個國家都在變法,但為什么只有秦國變法最成功呢?離不開兩點:
英明的主君
得用的大臣
變法往往受到的最阻力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一國國君,想要變法國君要有幾個條件,首先威信高,大權在握,其次對改革支持力度大,三則有決心,有恒心,第四,六親不認,第五,知人善任。
這些條件可不是一般國君做得到的,秦孝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夠讓秦國超越其他國家,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對于臣子來說,如果你的國君支持你,你是否真的有這個能力按照國君的要求把國家變得更好?這也絕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個時代能有幾個這種人?
而且恰好這種人還有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國家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弄不好功虧一簣甚至削弱國力。
而且變法也不是紙上談兵,古來變法者很多,成功者寥寥無幾,就像王安石,有著滿腔的熱血和激情,但是卻沒有對應的能力和才華,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變法失敗。
所以懷才不遇的前提是,你有真才實學,否則機會放在你面前,你都抓不住,現在有很多人,自認為懷才不遇,郁郁而不得志,但是你真的有才么?交給你一個國家,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呢?交給你一個公司,你能管理好么?你有什么過人之處是別人比不了的呢?
現實生活中,我見過的懷才不遇的人,多數都是好高騖遠,自以為是之人,因為現在的這個時代,真的不缺展現自我的舞臺,如果覺得自己總是懷才不遇,不如多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