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九十五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大意是,天之道猶如高明的射手拉弓射箭一樣,弓弦拉高了就往下壓低點,弓弦拉低了就往上舉高點;多余的東西切掉,不足的東西補充完整,實現最佳的平衡狀態。
老子的道學思想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天道觀”即“天之道”;二是“人道觀”即“圣人之道”。
《道德經》里出現了幾次“天之道”的表述。
9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73章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77章的“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81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這些“天之道”的表述說明了老子一直在重復他的道學思想。
在經文開始的幾篇文章里,筆者分析過老子的道學思想分為“天道觀”和“人道觀”,“天道觀”是有關宇宙自然的世界觀,“人道觀”是有關人類社會生存的法則。老子筆下的“天之道”應該屬于人道觀的內容,是人們修身的主要內容,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法則。老子提出過“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人無棄人,善于救人”究其實質主張的是公正、公平、大愛無疆的思想價值觀。
“功遂身退”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是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是天之道,“利而不害”是天之道。老子從宇宙世界談論他的道學思想,最終還要回歸到人間。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在經歷了種種的太空遨游之后,還是要面對現實,仙人要下凡來到人間,為人間制定一套社會規則,當然,這只是和歷史的老子開個小小的玩笑。老子用他睿智的頭腦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社會法則,教誨后人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生存,這就是老子的哲學思想。
單就此句分析,老子是在表達和諧、平衡的觀點,為什么要“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里不僅僅是指人類社會,整個自然界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生物鏈為何會長久地循環運行,是因為萬物都處在整個生物鏈條上按照自有的運行規律生存著,不破壞鏈條,不扯斷鏈條,保持著社會的平衡狀態。
為什么人們一直在不停地呼吁要保護瀕臨滅種的珍稀動植物,一旦這些物種滅絕了,自然界不僅僅是減少了一些物種,有可能會導致生物鏈的斷裂,導致整個社會的毀滅,這是環境保護主義者以及一些專家對人類提出的警告。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大意是,天之道就是削去多余的補足欠缺的,人之道則恰恰相反,多的越發倍增少的越發減少,造成極端的不均衡。普天之下,能夠做到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唯有修道成功的圣人。
這里的“人之道”并非“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老子的“人道觀”,是一種理想的治國理政模式。是老子所崇尚的遠古時代堯舜禹治國時期的“人道觀”。此句的“人之道”僅僅只是就現實社會的描述,現實社會是貴族階級越來越富裕,下層百姓卻是越來越貧窮,貧富差距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拉開了貴族與平民的距離。
西晉第二位皇帝司馬衷愚笨、糊涂到極致,在位期間鬧了不少笑話。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么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里來肉粥呢?雖然這只是極為典型的案例,但是,也說明了極權階層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不僅體現在物質的豐裕程度上,也體現在思想觀念的認知上。
西晉雖然距離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后延了幾百年的光景,但是,貴族階級與普通百姓的差距卻是差不離的。老子批評的正是這樣典型的貧富差距。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大意是,所以,圣人是有所作為但不會目空一切、有恃無恐,能夠做到功成身退,能夠做到清心寡欲、不貪得無厭。
“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在其他章節里也出現過,如第2章、10章、51章和77章都出現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句子,句子表述上有一些差異,整體含義沒有太大歧義。老子的觀點是,圣人可以有所作為,但是,不能夠“恃”。“為”是治國理政的素養,“恃”是執政中的權力欲,是權力濫用的體現。
“其不欲見賢。”與第3章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含義是一致的,“賢”的本義是多財,其下部的“貝”在周代相當于現在的人民幣,后來“賢”引申為多才,德行好。按照通行的解讀,“不欲見賢”就是沒有貪得無厭,“不見可欲”也是沒有貪得無厭,“可欲”是多欲。
個人認為,70章到78章較為啰嗦,相同的觀點翻來覆去不停地闡述,不知道是后人增補的緣故,還是傳抄過程中出現紕漏導致的。如73章剛剛闡述了柔弱能夠生存,堅強就會死亡的觀點,76章、78章連續詮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相同的道理在36章也明確表達過,老子地下有知,也會遺憾不已。
77章通行本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