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本章又說“天之道”,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天下互補,真是美好世界。歷朝歷代農民起義多以“替天行道”作為組織、動員、號召民眾的口號,也就是說要替天行“天之道”。不過,老子為什么拿張弓射箭來比喻“天之道”呢?是不是跟第五章一樣拿“芻狗”比喻“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呢?我想應該是。因為在古代,芻狗平常,射箭常有,日常見慣好說事。
“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張弓”是射箭嗎?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為喻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說天道有調和的功能,“張弓”就是調和,但沒說“張弓”是射箭。
王弼注:“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后乃能與天地合德。”沒解釋天道與“張弓”的關系,也沒說“張弓”是射箭。看現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天之道,不就像拉開的弓嗎?高了,壓低一點;低了抬高一點。過了,減去一點;不足,補上一點。”(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22頁。)說“張弓”是射箭的情形。
南懷瑾說:“宇宙的法則'天之道’,如拉弓射箭一樣,弓拉得滿,箭才能射得遠。……弓對準目標射,太高時要往下一點,太低也不行,要拉高一點才能射到。……天道就那么公平,你這里多了,他一定給你拿掉一點,少了又會補上一點。”(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355-356頁。)他說“張弓”是射箭,解釋得更明確。
陳鼓應今譯:“自然的規律,豈不就像拉開弓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減少,不足的加以補充。”(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37頁。)自然規律像拉開的弓弦一樣,講不通。“張弓”說的也是射箭。
“天之道,猶張弓也。”天道就像張弓,大家的理解一致。但“張弓”是什么意思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拉弓射箭。如果是拉弓射箭的話,射箭是弓弦與箭的配合,需要瞄準,“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是對的。“高者”指箭頭比目標高,要往下壓一壓,“下者”指箭頭比目標低,要往上抬一抬。但是“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說是射箭就不好理解了。“有余者”和“不足者”說是拉弦的動作也可以。如果是一個人射箭,“損之”、“補之”就說不通。如果是不同的人射同一目標,力大的“有余者損之”,力小的“不足者補之”,勉強說得通。
劉笑敢說:“此段'張弓’之喻意思較費解。高亨說:《說文》云:'張,施弓弦也。’蓋施弦于弓時,弦之位高,則抑之,弦之位下,則舉之,弦之長有余,則損之,弦之長不足,則補之。天道正如是耳。”他認為“諸說皆可參考。古代弓箭術語,后人難以確解,但無礙理解本章大意。”(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723頁。)
“張弓”說是做弓,或做弓弦,也有道理,但不確切。“張”本來就有做弓之意,“張弓”還說是做弓就有點多余了。所以,“張弓”不論是射箭還是做弓弦都是調整之意。
射箭,為了射準,我們知道調整。為什么在社會上,為了公平、和諧、穩定就不能調整調整呢?所以,實行天道才有這個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