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丑不可外揚”是中國人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傳統中國人的一個生活準則。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大都信奉“家丑不可外揚”。
其實,家丑是家里的丑事,當然不體面、不光彩,我們自然不會愿意將家丑告訴他人或對外曝光。
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中國人還要突出強調“家丑不可外揚”呢?
家丑與個人丑事并不能簡單等同;個人可能在家丑中分別扮演出丑人、當事人、局外人等不同角色
我們中國人歷來看重家庭親情,家人就是親人,親人原本就是家人。中國當代心理學
以家人一體感為基礎,我們每一位家庭成員自然傾向將家丑看成自己的丑事,同時也將每一位家庭成員個人的丑事看成家丑。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通常不愿意將家丑外揚。
可是嚴格地說,家丑與個人丑事畢竟不是一回事。
從個人的丑事來看,不論該丑事是否涉及到他人(可能是自己家庭的成員,也可能不是),我們個人總是當事人,也必然是出丑人。
而家丑則有所不同,個人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可能是唯一的當事人;也可能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成為當事人;還有可能根本不是當事人,而是局外人。
可見,家丑與個人丑事在概念的外延上有交叉,但也有區分;而我們個人作為家庭成員可能在家丑中分別扮演出丑人、當事人、局外人等不同角色。其實,盡管我們具有家人一體感,但這種情感的強烈程度在不同的家人之間還是可能存在差異,而且家人之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差異。
顯然,家丑中的出丑人、當事人、局外人完全可能對家丑是否外揚抱有不同的態度。事實上,出丑人當然最不愿意將家丑外揚,否則豈不是和自己過不去?而非出丑的當事人可能是受害人,他(她)的委屈、怨氣、要求一旦在家庭內部得不到疏通、安慰、滿足,即最有可能將家丑外揚;至于局外人則比較復雜,其家丑外揚傾向視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及其與出丑人、當事人的關系而定。
另外,家丑外揚還可能以無意傳播的方式進行。
事實上,中國的家庭成員構成并非是一個絕對封閉的結構。我們知道,西方人的現代家庭概念通常指核心家庭,即由一對夫妻及其子女構成的家庭。但中國人的家庭概念有時指核心家庭,有時則是由核心家庭向外擴展的大家庭。即便核心家庭成員可能堅守家丑不外揚,但他(她)完全有可能將原來核心家庭的家丑傳達給大家庭中的某個成員,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又可能將該家丑傳達給其另外所屬的大家庭……
“家丑外揚”招致外界非議、奸人所乘、矛盾激化,從而損毀家庭聲譽、破壞家庭和諧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顯然,這本難念的“經”里就可能藏圬納垢,或者說,隱含了家丑。
從家庭成員的角度來看,家丑的發生一方面意味著家庭內部可能有人做出了違背既定倫理規范或習俗甚至觸犯社會法規的行為或舉動;另一方面,家丑的發生也意味著家庭內部可能有人在個人權益上受到侵犯。而從家庭整體的角度來看,家丑的發生則意味著家庭開始動蕩、不安,或者說,家庭內部出現了不和、矛盾、沖突或難以解決的問題。
由此,“家丑外揚”確實可能招致外界非議、奸人所乘、矛盾激化,從而損毀家庭聲譽、破壞家庭和諧。
事實上,中國人看重倫理,尤其是家庭倫理。整個儒家學說基本上就是從家庭倫理開始立論,并以其為核心推向家庭外部乃至整個國家。所謂“百善孝為先。”“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因此,家丑一旦外揚,不僅出丑人首當其沖要遭到輿論的非議,家庭中的父輩亦在討伐之列,“養不教,父之過”嘛。所謂“人言可畏”,自然,整個家庭聲譽要受到負面影響。
而對家庭和諧的重視則是中國人的家庭意識里面最核心的一個要素。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家庭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據,其存在與發展即依據于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與團結。所謂“和為貴”,“家和萬事興”。
家丑一旦發生,既然血緣不可更改,姻緣不容易改變,那么家庭成員就有可能榮辱與共,一起來消解、轉化不和的因素。而一旦“家丑外揚”,則家庭成員被迫面對外界復雜多變的態度,家庭原有的矛盾非但難以得到解決,還有可能被激化,甚至被居心叵測的外人利用或個個擊破。對此,民間智慧早已道破:“夫妻不睦奸人乘,兄弟不和鄰里欺。”
“家丑不可外揚”并不能保障所有家庭成員的權益,極易助長家庭權力強勢者的私欲
既然家丑外揚有損毀家庭聲譽、破壞家庭和諧的風險,那么“家丑不可外揚”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了。難道這樣就能順理成章地處理好家丑問題嗎?
其實,“家丑外揚”至少存在兩種積極意義:一是借助家庭外部力量來解決家丑所蘊涵的矛盾、沖突或問題;二是家丑中的受害人通過向他人傾訴而得以宣泄在家庭內部受到抑制的情緒,尋求心理上的安慰或精神上的支持。可惜,這兩種積極的訴求往往遭到“家丑不可外揚”的扼殺。
以“家丑不可外揚”為前提,家丑問題自然由家庭(傳統家族即是擴大的意義上的家庭)這個組織自身來處理。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法治層面上,每個家庭或家族都有自己的父權制家長,他們就是家庭內部的“立法者”、“司法者”、“執法者”。他私設公堂也行,不設公堂也行,反正想怎么處理、怎么約束其他家庭成員都行。試問,這種處理方式能夠公平合理嗎?更何況,如果家長本人就是家丑的始作俑者或出丑人,他又如何處理、如何受到約束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層面上,儒家學說當然首先是循循善誘,勸導我們不要成為家丑的始作俑者,可一旦已經發生了家丑怎么辦呢?無他,該反省的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該忍讓的忍讓,所謂“忍為尚”。該寬恕的寬恕,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該隱瞞的隱瞞,如“子為父隱,父為子隱”。試問,即便孔圣人也要修煉一輩子才能達到這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們一介凡人又如何能做到呢?
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相對傳統而言發生了巨大變遷,個人逐漸獲得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家丑外揚不外揚也是個人的權利,并受到社會公共法規的約束和保障,而父權制更是早已被扔進歷史垃圾堆。
當然,家庭內部還是存在權力強勢與弱勢的差異。如果說中國傳統社會的父權制家長在私欲追求上很少受到家庭內部的約束,那么如今中國家庭中的權力強勢者相對弱勢者在私欲追求上則較少受到家庭內部的約束。
看來,“家丑不可外揚”固然在一定意義上維護了家庭榮譽、家庭和諧,但并不能公平合理地保障所有家庭成員的權益,反而更可能助長了家庭權力強勢者的私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