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好富貴,富貴索求不違仁。
《論語》第四篇第五章: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急促、倉猝)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悟讀】
嫌貧愛富,人性使然。人皆好富貴,惡貧賤。不過,對君子而言,富與貴,當取之有道。即便貧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應有道,這才是君子所為。這個道,即仁義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本。無論何時何地何境,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這也體現了孔子的富貴觀——求富望貴不違仁。
“仁”作為孔子最高的哲學、政治、倫理命題,包括了孔子所認同的基本美德。
就層次而言,它有一般性的、普適性的“愛人”之道,是相對直觀的,具體的;而“仁”的高層次內涵和核心的價值觀,即孔子的“一貫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儒家看來,以“仁”為本,即仁者。
第一,唯有仁者才能明智大度,才能明辨是非,“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第二,唯有仁者才能虛懷若谷,保持清醒,勇于踐行,不尚空言,自我反省,禮讓謙退,中庸適度。
第三,唯有仁者才能一以貫之,不會因暫時的困難和挫折而灰心喪氣,自暴自棄,也不會因一時的成功和通達而躊躇滿志,忘乎所以。
第四,唯有仁者才能不計較一時之名利和得失,專注于自我修養的提升,專注于精神家園的構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語出《詩經》。君子如玉,玉不琢不成器,百煉方成鋼,講的是物質的提煉升華,比喻的是人修身養性的艱難和重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有文采君子的學問、道德、禮儀、言行舉止,是那么的深厚,那么的高雅,如同切磋琢磨過的玉器。
修身養性,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