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東西走向,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
瓦罕走廊全長400公里,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100公里才屬于我國。
在清朝,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帕米爾高原都是我國領土,硬生生被英國俄國兩大列強分割。
新中國成立后,與阿富汗歷經曲折談判收復瓦罕走廊四分之一。
瓦罕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紐帶。
西漢張騫控制西域后在此駐軍。
東漢漢宣帝把蔥嶺納入版圖。
唐朝設立蔥嶺守將,管理包括瓦罕走廊在內帕米爾高原。
1759年,乾隆皇帝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亂后,立即統一了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重新鞏固了帕米爾屬于我國的事實。
自此清政府長期在帕米爾設官、駐軍鎮守,并一直該地區行使主權和有效管轄。
但是,清朝后期國力衰竭。
19世紀80年代,俄國征服哈薩克、土庫曼等中亞國家后,看到瓦罕走廊處于四國交界的優越地理位置,便積極準備軍事占領帕米爾。
與此同時,英國勢力占領伊朗后,順勢進入阿富汗,英俄在帕米爾高原發生碰撞。
雖然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曾在帕米爾高原建立哨所。
但由于當地自然條件惡劣補給困難,大雪終年封山,駐守困難。
清軍被俄國利用地理優勢,將清軍逼迫到色勒庫爾山脈以東。
1895年,英俄簽署條約瓜分帕米爾高原,并將瓦罕走廊交給阿富汗以作為緩沖地帶。
以北屬于沙俄,以南屬于英國,留給我國的只有塔敦巴什這一段。
這就現成了新疆與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瓦罕走廊交界地區。
英俄公然侵犯我國在帕米爾高主權。
清政府多次向英俄提出抗議交涉,但當時我國剛剛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已無力無法改變丟失領土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多次談判,1963年,我國與阿富汗簽署了《中阿邊界條約》,將瓦罕走廊四分之一部分爭取了回來。
這讓我們在西部地區不至于太過被動,這也是能夠獲得的最好的結果,爭取回來的領土,經過不懈努力,多年后才實際控制。
有了這100公里,我國修建了北起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塔科特的喀喇昆侖公路,鑿穿了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
以喀喇昆侖公路為基礎構建了中巴經濟走廊。
加深了中巴之間的全面合作,為西部連接南亞留了一眼活棋。
這也啟示我們,國弱必被人欺負,自強才能守好祖國廣大疆域。
如果帕米爾高原全部都是我們的,那新疆的安全更加穩固,可惜這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