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憂報喜二八開
醫藥公司中期業績增速分化明顯。在104家預披露公司中,預喜的公司有79家(含扭虧和盈利),占比76%;報憂的公司有25家(含預減和虧損),占比24%。其中,,九安醫療預減60%。
在79家業績報喜的公司中,上半年業績增速超過100%的公司有17家,四環生物以18倍的凈利潤增幅居榜首;鑫富藥業以12倍的凈利潤增幅位居第二位;凈利潤同比增幅第三的是新華制藥,預增730%。嘉應制藥、亞太藥業)、東北制藥(、福瑞股份、普洛藥業、嘉事堂、金達威、信邦制藥、萊茵生物)、海翔藥業、譽衡藥業均實現凈利潤同比翻番。
預計業績增速在50%-100%的公司有香雪制藥金城醫藥)、京新藥業等16家公司;業績增速在30%-50%間的有24家公司,包括以嶺藥業華邦穎泰、亞寶藥業、和佳股份、愛爾眼科等;業績增速在0-30%的公司有22家,分別是楚天科技翰宇藥業冠昊生物寶萊特等。
在25家業績報憂公司中,有7家公司業績預虧,18家業績預減。國農科技廣濟藥業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9341%及3966%。青海明膠、九安醫療、紫鑫藥業、沃森生物、萊美藥業、光古漢的業績同比下滑超過100%。
增速延續放緩態勢
“0-50%增速區間的公司占比超過一半。醫藥板塊中期業績呈現出整體放緩的態勢,這和行業大趨勢相符。”國信證券首席醫藥分析師賀平鴿表示,未來公司業績分化會更嚴重。
其實,醫藥行業業績整體增速放緩自今年一季度以來就已有苗頭。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測算,2014年第一季度醫藥公司平均收入增速為13.7%,可能為全年最低點。導致這一“悲劇”的導火索在于醫保控費后醫保支出增速放緩,這是拉低行業增速的主要原因。
從子行業來看,中成藥收入增速放緩最為明顯,主要是因為近來緊刮的降價風潮影響下游客戶備貨。從第一季度各中成藥公司的收入來看,平均增速為13.83%,但同仁堂、云南白藥這些業界“巨無霸”的獨家品種由于其強勢的價格保護能力而少受影響。
化學制劑類公司一季度收入增速為12.72%,利潤增速為18.82%。此前的2013年化學制劑行業受GSK賄賂事件影響甚大,從2013年9月開始收入增速開始放緩,從2013年1-8月的20%,狂跌至2014年1-2月的3%。目前來看,行業已逐步走出陰影,高端專科藥的增長正帶動行業整體利潤提升,眼下行業正處于逐步完成渠道庫存清理,最低谷時期即將過去。
醫療器械行業一季度的收入增速僅有5.31%,同比下滑3.7%,出口形勢尚不明朗,低壁壘品種競爭趨向激烈,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12年以來行業的整合步伐加快,細分領域集中度提升。今年3月CFDA公布新版醫療器械監管條例的修改草案,新條例從6月1日起實施,總體上鼓勵創新,有利于激發企業的研發活力,提升新品產出率,加快行業增長。
化學原料藥的出口仍處于低谷期,環保方面讓企業“壓力山大”。一季度行業收入增速為11.32%,同比下降8.65%,受庫存周期和產品價格影響,行業增速還在劇烈波動。大宗原料藥企業目前還面臨空前的環保壓力,加上產品降價,企業的毛利率趨向于下降態勢。
醫藥上市公司的分化正在加劇。在179家醫藥上市公司中,扣非凈利潤增速大于20%的公司占比從2009年的7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40%;扣非凈利潤增速大于50%的公司占比從2009年的4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6%。
三大投資機會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在行業整體增速明顯放緩情況下,下半年投資可沿著三條思路,一是在分化中尋找業績確定性的公司;二是在地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個別地產公司投身醫療服務行業;三是公司將發生內生和外延式變化,例如營銷改革、新藥獲批或者新藥上市等。
業內人士表示,上半年主題投資從民營醫院到移動醫療、基因測序、細胞治療,市場不斷追逐新興技術和模式。雖然新技術代表著產業的發展方向,但其技術和產業化還需要較長的路程,真正業績體現尚需較長時間。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下半年個別規模小、業績不穩定的地產公司可能投身醫療服務行業,如上半年的運盛實業、世榮兆業都有收購醫院的動作,相信下半年會有更多的地產公司涉足醫療服務行業。
此外,海通證券認為,部分醫藥公司未來要擺脫低成長困境,需要介入新領域,而開發新產品和外延式并購是最重要的兩條路徑。通過創新開發新產品,進入醫療服務等新領域無疑最有吸引力;但并購雖然能夠解決短期利潤增長速度慢的問題,但后期的持續性難以預測。
在創新藥方面,海通證券認為,除了過去備受關注的專利藥、生物制藥等領域外,基因測序、移動醫療、網上藥店等新的業態不斷出現,這些領域雖然大部分仍然處于題材炒作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行業趨勢已經形成,商業模式也在逐步成熟過程中,技術進步或帶來的巨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