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互換土地生糾紛,一方反悔要求換回土地
2003年9月,河南省湯陰縣伏道鎮某村村民李某,因自己的兩塊承包地間隔太遠,便將自己的6畝承包地與本村王某的5.5畝承包地進行了互換,后雙方自愿簽訂了承包地互換協議,此后李某一直耕種王某的這塊土地,雙方未出現任何爭議。2011年,因修建公路需要,該縣依法征用了李某從王某家互換來的5.5畝承包地中的4畝土地,并給付了相應的征地補償款。因土地征用補償費較高,王某以當時互換承包地違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且未辦理登記手續為由,要求換回土地,遭到李某拒絕,雙方由此產生糾紛。
村委會多次調解無效后,李某起訴至湯陰縣法院,要求確認與王某的互換協議有效,同時享有4畝耕地的征用補償款。
【說法】
互換協議不以登記備案為生效條件,協議有效期及于整個土地承包期
本案是一起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案件,在我國農村地區,為方便耕種,村民之間互換耕地的行為時有發生,而村民法律意識不強、沒有簽訂書面合同或者合同內容不完備,很容易產生矛盾糾紛,本案所爭議的焦點就在于李某、王某雙方當時互換承包地的行為及簽訂的互換協議是否合法有效?4畝承包地的征用補償款究竟應由誰來領取?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2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第40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互換是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種法定方式,因此,李某和王某采取互換方式分別取得對方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并不違反法律規定。
同時,該法第3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采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采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第38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互換、轉讓、方式流轉,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登記。未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根據上述法條規定,采取互換方式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無需要發包方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4條的規定:“承包方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因此,向發包方備案也不是承包經營權互換行為生效的必要條件。因此,備案與否并不影響互換土地行為的效力,只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只要互換土地雙方當事人是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互換是自愿行為,沒有違反我國的法律法規,則土地互換行為即有效。本案中李某和王某是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雙方簽訂書面協議,自愿互換承包地且已經耕種8年,應認定該土地互換行為合法有效,4畝承包地的征用補償款應由李某領取。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互換土地協議期限的問題,在雙方互換土地協議有效的情況下,如果雙方沒有約定互換的期限,那么互換一方如果反悔了,是否有權主張換回土地呢?對該問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0條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根據我國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原則以及合同的誠實信用原則,互換期限應為整個承包期內的互換。在整個承包期限內,在互換土地協議有效的情況下,任何一方應當無權單方面主張換回土地。(作者單位:河南省湯陰縣人民法院 石永偉 劉德勇)
( 來源:農民日報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